專家傳真-借鏡日本 減少物價聞風遇雨飆漲

每逢颱風來襲,民眾在預期心理下搶購,菜價應聲上揚,政府應建立一套因應措施,減少物價波動。圖/本報依資料照片
每逢颱風來襲,民眾在預期心理下搶購,菜價應聲上揚,政府應建立一套因應措施,減少物價波動。圖/本報依資料照片

在經濟學理上,市場價格是透過供需雙方的合意共同決定。不過,在實務操作上,卻又可能因受到外在因素干擾,而陷入失衡現象。近年以來,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日益劇烈,加上自然災害交織疊加,在無形中造成全球農產品供應呈現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現象。由於農產品供應的多寡,涉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波動幅度之大小,亦即農產品供應充足與否,已成為各國政府的挑戰。

此一現象,台灣難以倖免。例如今年8月「凱米」颱風侵台,因農業受災而造成部分農產品供應失衡,導致菜價上揚8.58%,讓8月的CPI年增率達到2.52%。又如10月「山陀兒」颱風侵台之前,民眾在預期心理下搶購,菜價應聲上揚;雖颱風威力在登陸後遭到地形破壞轉為熱帶性低氣壓,但隨著颱風挾著豪雨,讓菜價創下最近五年以來之新高。

亦即每逢颱風來襲或雨水驟降,經常造成農業嚴重受災,使得農產品市場價格大幅飆漲,迄今難以找到解方。不過,我們卻又發現,上從總統、院長、部長或立法委員,下至地方首長、民意代表,無不馬不停蹄前往災區視察勘災,以及要求農業主管部門必須從簡、從速及從優採取現金發放救助農民,這個場景在每逢天災後似乎始終不斷重複上演。

■台灣救急式現金補助難以填補農民災損

也就是說,政府及民意代表或許受到民粹暈染或選票壓力,使得農業主管部門長期以來每逢天災之後,在奉長官之令、順農民之盼下,仍執著於採取現金救助「治標」模式,希望農民在短期內恢復耕種能力,進而早日供應農產品,避免農產品因供應失衡而造成物價飆漲。此一透過現金「救急」思維,與2017年政府開始辦理的農業保險,藉此落實「救窮」目標,似乎背道而馳。

若以歷年資料統計加以觀察顯示,現金救助占農民災損的比重僅有27%,農民自行承擔災損比重則是高達73%,顯示現金救助難以填補農民災損。因此,政府若要避免農產品供應失衡,進而造成物價飆漲,與其採取現金救助思維,不如透過「治本」作法,除了滾動檢討精進迄今已推出包括44張保單涵蓋28個品項的農業保險制度,藉此落實救窮功能之外,針對農產品建立一套完善緊急因應措施,於每逢天災後有效掌握其流通方向,在促進市場獲致穩定供應之同時,藉此減少物價飆漲。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與台灣天氣頗為類似的日本,其中央政府農林水產省為能加強農民經營能力及所得安定,除了從2019年起實施農場收入保險之外,在此之前於1973年訂定《防止對生活物資產生獨占及惜售之緊急措施》相關法規,解決自然災害造成農產品供應安全問題,以及於1999年制頒《農業基本法律》條文之中,特別明文規定:「…必須將優良品質的食料,以合理的價格穩定供應民眾」。

此外,在面對緊急狀況時,以內閣總理府為權責統籌單位,農林水產省成立「對策本部」,隨時掌控及調查農產品流通方向或市場價格變化,針對緊急問題邀請相關業者共同研商對策。這些措施包括:在生產方面,按照「緊急確保糧食計畫」,針對較可能減少供應之農產品,透過行政命令要求休耕農地復耕;在流通方面,依據《農業基本法律》,訂定合理價格,藉此穩定供應民眾;在貿易方面,則是預估國內農產品價格可能飆漲之前,採取行政命令要求貿易商社緊急進口市場所迫切需要的農產品。

■日本透過精進農保、調節供需等多管齊下以穩定價格

上述日本政府因應緊急狀況所採取的作法,其中許多可以作為我們參考。畢竟,兩國經常遭到頗相似路徑的颱風威脅,我們是颱風未到先漲,日本是颱風未必上漲。因此,希望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在面對頗難以掌握的自然天災下,除了採取現金救助填補農民災損,以及精進現行農業保險鼓勵農民參與投保之外,能夠建立一套較完善的農產品穩定供應制度,減少農產品價格聞風遇雨大幅飆漲,這些端看政府作為。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陸房地產風暴 襲向鋼鐵、水泥
13盞多頭明燈 外資敲進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