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 照顧全國最老的地區,打造有溫度的醫療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84

 

文/鍾碧芳  攝影/許宏偉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自陽明醫學大學博士班畢業時,當年雲嘉南地區完全沒有風濕免疫專科,原本預想返鄉行醫兩年,孰料一待就超過30年;在他的帶領下,這間位在嘉南平原的甘蔗田中央的醫院,多年來,從默默無聞到如今已獲得許多國內外醫療評比且獲得肯定,相當不容易。他誓言,要在這裡打造以病人為中心,有溫度的醫療。

 

大林慈濟醫院去年榮獲「第45屆世界醫院大會(World Hospital Congress)國際醫院聯盟卓越綠色醫院銅牌獎」,是臺灣首家獲獎的醫療院所,代表即使是碳排放量偏高的健康照護機構,仍能從日常行動中達成減碳的目標。

 

不只去年以綠色醫院獲得國際殊榮,多年來大林慈濟陸續參與許多國內外的競賽都大獲好評,像是2012年全球首獲「國際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以及今年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SNQ)醫療院所類「醫務管理組」銅牌獎的肯定。這些榮譽事蹟代表醫院的理念及同仁持續落實。

現任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其個人在過敏風濕免疫專業上的付出,曾獲得立法院厚生會第二十五屆個人醫療奉獻獎、嘉市「桃城杏林奉獻獎」個人奉獻獎、嘉義縣醫師公會「醫療特殊貢獻獎」等殊榮,也在對病患的細膩用心上展露無遺。

 

弟弟的紫斑症,選擇奉獻過敏風濕免疫科

「『免疫』既看不到也摸不著,病程很長,當病患從出現第一個症狀到多個症狀,接著再演變成為疾病的過程,通常要累積多年,而且稍不小心線索就會斷掉。再者,疾病的表現也屬多樣性,不像胃潰瘍等內科疾病,95%的表現是胃痛;光是紅斑性狼瘡的疾病表現就有關節痛、皮膚症狀及白血球過低等等,不仔細觀察,早期很難發現。」也因為免疫疾病極具挑戰性,讓熱中兼顧臨床及研究的賴寧生,願意付出40年時間鑽研其中。

 

賴寧生會踏入風濕科,與他的弟弟八歲時得到的怪病、差點救不回來的往事有關,「那時弟弟只是得了流行性感冒,兩週後感冒痊癒後,卻突然持續拉血便,接著身體出現紫斑,當時醫師都找不到真正的病因。」50年前免疫學發展並不成熟,是直到15年後,他在小兒科當實習醫師,參與了兒科的聯合討論會後,才知道當時弟弟罹患的是紫斑症,是病毒感染引發了免疫反應,而導致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血小板,造成血小板低下而不停地出血。

 

50年前罹患這疾病幾乎都得賠上一條命。」他說,當時即便每天輸血也徒勞無功,「因為輸多少就會排掉多少,這類患者後來都瘦成皮包骨。」他還記得那時全家也為此病而陷入困境,所幸當時主治醫師在沒有確診下,是以類固醇試試看,誤打誤撞而挽回弟弟一命。

學醫後,賴寧生知道未來像弟弟這樣辛苦的病人很多,不僅病患受苦、家人也同樣辛苦,因此在選擇科別時,自願選擇當時冷門的免疫風濕科領域學習。「每個時代都有醫學進展的瓶頸,很多病患受困於免疫疾病,如果自己在免疫領域能有一些推力,許多家庭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傾聽病患聲音,成立風濕中心提供全人照護

1996年賴寧生完成陽明醫學大學博士班後,回到故鄉嘉義貢獻所學,當時雲嘉南地區還沒有風濕免疫專科醫師,「30年前,免疫風濕科相較於心臟、腸胃科仍算是年輕科別,那時中南部的病患都必須往北或往南找醫院。」在嘉義榮總看診的那些年,賴寧生陸續收治了許多免疫疾病的患者,也因為看到太多病患受苦,認為必須留下來幫助雲嘉地區的病患及家屬,這是自己的使命。

 

賴寧生在嘉義榮民醫院開設的過敏免疫風濕專科,是當時雲嘉投及台南縣北區的第一所風濕科專科,他也是該區首位免疫風濕科醫師。

 

之後到了大林慈濟醫院,除了成立過敏免疫風濕專科,也進一步整合成為過敏免疫風濕中心醫療照護團隊,提供整合性的全人醫療,如今都已成為中南部風濕病重鎮。看診的病患並不僅只於中南部,連北部、東部都有患者遠道來求診。

 

「大林很遠,願意遠從外縣市前來求醫,一定已經看過不少醫院診所,必然對病情會有期望。」賴寧生謙虛地說,這剛好也是訓練自己傾聽病患需求的機會,要嘗試了解病患的心理,用容易懂的語言為病患解釋病情。所以,即使現在身兼教學、研究與院長行政職,他仍然保有夜診及假日診,而且每診幾乎是從早上一路看到凌晨一、兩點,雖然辛苦卻甘之如飴。

 

找出白斑、貝氏症等疑難雜症,不放棄任何病人

半個世紀以來,免疫風濕疾病在評估工具進步、提早診斷並可精準調藥下,已經改變了醫病端對於疾病的認識;早期病患大多是到了疾病晚期才被發現,有些甚至已經出現不可逆的傷害時才前來求診,而現在門診中,已經很少看到嚴重型的患者了。

 

他指出,免疫風濕疾病要面對的是各種疑難雜症,必須透過早期發現並診斷,及早找到病因、病患也要配合治療,才能有恢復的希望。多年來,大林慈濟已經累積了超過萬餘名白斑症、貝塞特氏症(BD)病患,每名患者背後都是一個令人心疼的故事。

最令賴寧生印象深刻的,是民國95年在大林慈濟醫院時,所遇到的一位反覆性大腸發炎穿孔女病患,是因為腸穿孔引發敗血症休克被送到急診,「當時女病患腹部充滿排泄物,身體相當虛弱,據家屬說還曾經在其他醫學中心開過4次刀,但每開一次,不到3個月後就再次破掉。」賴寧生心疼地,4次手術下來,女病患的大腸剩下不到60公分。後來是經過詳細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發炎性腸道疾病(IBD)作祟,最後是透過標靶治療,成功控制病情,才把她從鬼門關中救回來。

 

教導後輩同理心,打造有溫度的醫療中心

「醫師不僅是經驗的累積,更要懂得傾聽病患聲音。」賴寧生認為,醫師成長有很重要的4個階段,且每個階段都有其價值與意義。像是在實習見習階段為「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時期醫學生剛畢業,自信所有問題都能解決而不知恐懼;到了住院醫師階段則為「我知道我不知道」:進入臨床後,才會發現疾病的變化多端,而每位病患都用生命來說故事,這時期則是日以繼夜奮力學習;到了主治醫師階段,為「我知道我知道的事」:這階段是醫師精益求精的時期,通常都已累積相當多的經驗與技術。

 

但從醫的最後階段則是「我不知道我已經知道了」,賴寧生說,這階段是要靠直覺、用心來看病患,要能有這階段的體悟其中的秘密,就是「同理心」。「要站在病患的價值標準上,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他相信,如果能在醫療服務中去影響病患,進而改變他的個人生活及態度,就能擴及整個家庭甚至社會,成為良善的循環。

 

在他所擘劃的大林慈濟醫療藍圖中,是建構以病患為中心、有溫度的醫療服務。「大林慈濟有其地方特性,不只要醫療品質醫學中心品質化,也要把既有的急重症醫療與長照做結合,讓醫療積極走入社區,照顧民眾。」

 

多年來,大林慈濟醫院所推動的「健康柑仔店」,就是依此概念推廣。「健康柑仔店」是由檢驗師、醫師、護理人員、社工等組成,到各個偏鄉廟口宣傳衛教,每年舉辦了上百場衛生講座,就是為了推動社區健康促進。賴寧生引用證嚴上人所說「解除病痛、功德第一」,醫療人員在其崗位上幫助病患,也是在累積功德,「累積功德不是勉強做,而是歡喜做。」

凡事有條理系統,養生紓壓則靠靜坐內省

個性溫和、說起話來不疾不徐,賴寧生的行事管理風格如同其性格般有條不紊,他不喜歡臨時起意,也善於時間管理,並以目標導向完成每一階段的任務,「只要按照進度,不臨時起意,就不會覺得日子忙碌沒時間休閒。」

 

至於興趣及平日的紓壓方式,他表示:「音樂對我而言很重要。」賴寧生的音樂底蘊好,是從小在父親的音樂薰陶下訓練出來的,「每天早上六點,都是在交響樂、歌劇中清醒的。而且父親以前還會抽考,像是詢問我有關音樂家作曲當時的歷史背景及所選擇樂器的背後意義等。」他笑著說,現在回想起來,確實也是一種人文養成。現在,女兒偶爾會替他安排歌劇欣賞,而自己平日放鬆時聽的樂曲反而是喜歡沒有旋律主調、平淡的音樂。

 

另一方面,他對佛法教義也相當有興趣,閒暇時閱讀佛經,「佛經的文字內容很美、道理很純正,而且讀過之後會發現,隨著年紀的增長,會慢慢了解經書中的深刻道理。」他認為信仰很重要,是讓自己內省及沉澱的關鍵,所以他也經常居家靜坐並內省,「每天能撥出一些時間歸納一整天發生的事情,思考如何修正,也是很好的抒壓方式。」

 

除此之外,每天一杯人參茶,則是賴寧生維持身體元氣的法寶;而最讓他舒心的是,下班後從大林回去嘉義探望高齡90歲的母親,「媽媽沒有病痛,然而能跟她聊聊天、見面互動,是我最放鬆的時刻。」賴寧生感性地說,年紀越大越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機會,感恩彼此的付出,就是簡單生活的最大幸福。

 

延伸閱讀:
關節重建新領域陳健煜醫師,AI機器手臂精準醫療新紀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璩大成 實踐視病猶親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