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聯準會可能需要一個衰退 方能贏得抗通膨戰爭

【時報-台北電】一群經濟學家在檢視聯準會過去打擊通膨的情形,之後表示,聯準會可能需要讓經濟遭受重大打擊,失業率大幅上升,才能壓制通膨壓力,而且即使如此,未來幾年可能也無法實現2%的通膨率目標。

經濟學家們發現,在美國、德國、加拿大和英國央行所設計和規劃的16次「去通膨」行動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一次央行主導的反通膨行動中,沒有發生經濟衰退的案例」。

參與的研究人員包括Brandeis國際商學院教授、國際清算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Stephen Cecchetti、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Frederic Mishkin,與聯準會前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他們週五在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舉辦的一次會議上,公佈了這些研究調查結果。

克里夫蘭聯準會行長Loretta Mester在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她不認為需要在勞動力和物價穩定之間做權衡。

Mester在一篇回應該研究的文章中說,過去(各國央行)打擊通膨招致的衰退,可能是央行過度緊縮政策造成的結果,而不是需要衰退,才能降低物價增幅。

周五才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一月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意外躍升,讓人質疑聯準會在抗通膨的努力。

一些估計數字顯示,失業率目前處於3.4%的50多年低水準,可能必須接近7%,通膨才能按照合理的時間進度下降。

聯準會自去年以來陸續升息,基準利率已經從接近零,上升到4.50%至4.75%區間。信貸環境的緊縮,已對包括房地產業在內的部分經濟領域造成嚴重打擊,但失業率一直沒有變化,整體增長依然堅實。而聯準會官員稱,這些事實表明,經濟可能出現「軟著陸」。

然而正是這種韌性,加上最近通膨相關資料的進展不妙,令人質疑聯準會是否需要以更高的經濟代價,將利率上調高於預期的水準。(編輯:張朝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