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惹禍!職業傷病超過44%是聽損 勞安所提4改善措施

勞動部統計勞工職業傷病通報類型,常見傷病原因的都是「噪音性聽力損失」,比例超過四成。勞安所彙整4大類型的結構振動噪音改善措施,對噪音源進行適當的減振處理,才能達到抑制結構振動噪音、改善勞動環境的效果。

歷年常見的職業病通報以噪音性聽力損失為主,約占總通報量的44.3%。示意圖/iStockphoto
歷年常見的職業病通報以噪音性聽力損失為主,約占總通報量的44.3%。示意圖/iStockphoto

勞動部指出,109年職業傷病防治年報資料顯示,歷年常見的職業病通報以噪音性聽力損失為主,約占總通報量的44.3%。製造業則是最主要通報的行業別,主要原因除了機械設備運轉噪音外,因機具設備運轉或敲擊所產生的振動傳遞到地面、牆面或天花板而引起的結構振動噪音,也是重要的噪音來源。

振動噪音常被忽略 降噪效果不彰

過去職場噪音問題的改善技術上,多著重於降低空氣傳導的噪音,例如:利用隔音材料針對噪音源進行遮蔽及阻隔,避免噪音藉由空氣傳導向外傳遞。

然而,設備運轉經由結構體所產生的振動噪音卻常被忽略,導致整體降噪效果不彰,故建議於噪音問題診斷與評估時,也應注意噪音可能的傳遞路徑,才可有效達到噪音控制的目的。

改善振動噪音4處可著手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安所)藉由歷年研究成果及案例分析,彙整4大類型的結構振動噪音改善措施,包括:

(一)利用適當的隔振器(材料)對機具進行減振處理

(二)運用阻尼材料(如:橡膠材料)降低機具或結構表面因振動所產生的噪音

(三)運用金屬彈簧或橡膠等材料,降低管路與牆面的剛性連接

(四)透過強化樓板剛性或增加支撐性,加強對重機具設備的隔振效果。

在噪音來源的評估上,勞安所建議應用頻譜分析技術,建立結構振動噪音量測與評估模式,經由量測噪音源端及受音側的噪音及振動頻譜,透過其頻譜特性比對,可有效解決空氣傳導音與結構振動噪音不易區分的問題,使其可採取適當的噪音控制規畫。(審核:葉憶如)

廣告

延伸閱讀

出國潮要來了!旅行社搶歐洲機位、開放2023農曆機票預訂

【Hot台股】「國安拉積不買金融?」專家:猜不到會護誰乾脆買指數ETF

【ETF王牌】怎麼知道自己該投資多少? 「反過來」從每月金流回推最準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李瑞瑾:生於網路世代的新媒體人,曾在2家網路原生媒體就職,主攻證券、基金等領域,用最貼近生活、時事的角度看待財經資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讀者學習投資理財、掌握最新金融市場脈動。

  • Yahoo股市App下載:即時看盤、到價通知、最新盤勢與財經新聞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