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推新車不賣車? 原來鴻海電動車靠「這點」獲利!

鴻海本週科技日公布了平價休旅車、豪華轎車、電動巴士,三款新車的性能規格,甚至透露預計上市時程、售價等資訊。但一般消費者,將無法購買到的這幾款車。鴻海到底賺什麼?關鍵在這。

隨著郭台銘駕著鴻海電動車,駛入大眾眼前,是不是代表著新時代來臨?恐怕還很難說。

鴻海科技日上,郭台銘駕新款電動車Model E入場。鴻海提供
鴻海科技日上,郭台銘駕新款電動車Model E入場。鴻海提供

鴻海科技日上,郭台銘駕新款電動車Model E入場。鴻海提供

鴻海MIH聯盟本週(10/18)聲勢浩大的發表三款電動車,包括MODEL C、MODEL E、MODEL T,精確來說是由鴻海、裕隆的合資子公司「鴻華先進」打造,鴻華先進(下稱鴻華)公司定位是汽車技術服務,涵蓋造型、工程、試作及驗證測試,並非品牌車廠。

鴻華副董事長左自生指出,這三台車算是「參考原型車,也就是已經開發完成的階段」,客戶可以採用這幾台車的平台,來快速採用並進軍電動車市場。

也就是說,消費者頂多只能買到「有鴻海血緣的車」,車廠可利用鴻華架構自行修改細節,貼牌再賣給消費者。

不直接賣消費者,鴻海引進新模式

那這樣的話,鴻海的獲利模式是甚麼?

首先要先釐清鴻海、鴻華,以及MIH聯盟的關係。

汽車供應鏈向來封閉,鴻海認為因為資訊不透明,所以有著費用高、開發慢問題,因此鴻海進軍電動車則希望以消費性電子的「共用公版」思惟,挑戰現有秩序。

所謂共用公版,是指如同電腦、手機製造模式,大部分的軟硬體環節,使用相同規格,讓開發費用低、速度快,並可大量生產。此外,生態系(如手機的Android)中的成員,也能靠公版自行開發多樣化型號。

而鴻海造車大計之中,最關鍵的生態系角色,就由MIH聯盟擔綱。

MIH最初由鴻海籌備,今年7月正式獨立,鴻海也承諾往後MIH將保持開放、中立、獨立。

而鴻華也是MIH聯盟一員,是由鴻海出資,裕隆以子公司華創車電資產作價,合資組成的電動車技術服務公司。

鴻華這次發布的三款車,都依MIH聯盟架構打造,也希望循MIH願景,開放各車廠採購其架構,包含軟體、零組件及三電系統等。




至於鴻海,則有車用零組件、整車組裝兩項業務,並期待跟著鴻華系統向全球拓展來共同成長。

車用零組件部分,鴻海過去就有提供車用玻璃、塑膠、機構件等,近期則國巨合資進軍IC、與日本電產合資研發與製造馬達電機系統,也與碩禾、中碳、榮炭等公司合攻電池材料。

董事長劉揚偉今年第二季法說會,重申2025年毛利率10%目標,他補充,零件毛利率大概20到30%、組件10%,組裝則是3%,因此視零組件為提升毛利重要手段。

儘管組裝毛利較低,但因應汽車體積、重量大而形成的在地生產模式,鴻海也不放過組裝,及背後的垂直整合商機。

鴻海泰國、中國、美國產能,分別與泰國國家石油、吉利汽車、Lordstown合作,至於歐洲據點,劉揚偉科技日時說,「快要確定了」。

全新造車思惟 鴻海親手證明可行

去年科技日,劉揚偉、裕隆董事長嚴陳莉蓮,只能跟底盤合照,一年後的現在,已經有三款車推出。

去年的鴻海科技日,只有電動車底盤。鴻海提供
去年的鴻海科技日,只有電動車底盤。鴻海提供

去年的鴻海科技日,只有電動車底盤。鴻海提供

一般來說,新車開發到驗證需費時三到五年才能上市,但這次鴻海、裕隆、鴻華合力,僅一年就造出三款車,其中電動巴士進程更快,預計明年就上路。就連嚴陳莉蓮都驚訝於的「鴻海速度」,驗證了MIH「開發快」的預言。

此外,本次科技日也秀出平價的Model C,如何靠置換部分系統,就變身高級轎車Model E的影片,則像是為MIH靈活的公版系統背書。

可以說,鴻海已在一年時間內,證明自己提出的MIH願景是能實現的。

直面傳統車廠競爭 仍有不小挑戰

不過,鴻海面臨的挑戰也不小,最大的挑戰就是否能有支撐起出貨量的客戶,劉揚偉強調,「希望更多造車業者使用(鴻華的系統),使用多就量大,量大就有辦法支撐競爭力」。

不過就目前來看,鴻海尚未取得能大量應用鴻華架構的客戶。

目前合作車廠中,儘管有與吉利(旗下有Volvo、吉利等)、Stellentis(旗下有寶獅、雪鐵龍等)等汽車大廠合作,但目前問世的車款,僅有鴻華開發的這三款車,採用鴻華架構。

而劉揚偉在科技日也證實,合作車廠Fisker並未採用鴻華(MIH架構)的底盤系統,但表示已有一些電動車客戶「在確認中」。

此外,面對傳統車廠來勢洶洶,紛紛開發自有電動車平台,與MIH聯盟形成正面競爭態勢,甚至部分傳統車廠的台廠供應鏈也因客戶因素,對加入MIH聯盟有疑慮。

對此,劉揚偉表示,電動化是趨勢,但未來決勝點是智能化,所以所有傳統車廠都面臨半導體、軟體應用的挑戰,而鴻海最大挑戰則是不會造車,但已導入裕隆經驗來克服。

劉揚偉表示,儘管市場高度競爭的態勢還要持續二至三年,但「我要證明給大家,我們進軍造車,會比車廠進軍半導體還容易!」

至於競爭態勢怎麼發展?未來值得期待。

▼ Model T


▼ Model E


▼ Model C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