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昆山廠復工,H1營運達成預算無虞,斥資400億彰濱設高階電材廠

【財訊快報/記者巫彩蓮報導】南亞(1303)於今(10)日召開股東會,其電子材料事業受惠疫情期間補償性消費、新興科技發展,獲利貢獻度大增,去年賺進一個股本,創下新高記錄,董事長吳嘉昭表示,昆山為電子材料的生產重鎮,中國大陸疫情封控期間採取閉環生產,5月之後產能陸續恢復,上半年營運仍會達成預算目標,去年完成,今、明年陸續完成及立案的投資案金額有711億元,另外計劃斥資400億於彰濱設立高階電子材料廠。 宅經濟、居家辦公及遠距教學帶動筆電、遊戲機、伺服器及網通設備需求,加上新港銅箔四廠新產能投產,帶動電子材料強勁的成長動能,去年該事業占了南亞營收比重45%,吳嘉昭指出,各國強化新能源車發展力道,將發揮上、下游垂直整合優勢,靈活調配台灣、大陸兩岸產能,發展高值化、差異化電子材料。

電子材料去年已投產產能,包括台灣新港廠區高值化銅箔、大陸昆山ABF載板,今年則有樹林廠區的離型膜、錦興廠區、樹林一期及大陸昆山二期的ABF載板、寧波廠區的丙二酚、惠州廠區的銅箔基板、玻纖布等多項投資案陸續完工生產;接下來,再投入台灣樹林二期ABF載板、大陸惠州廠區的銅箔等重要擴建,去年完成,今、明年陸續完成及立案的投資案,總投資金額約711.5億元,年產值676.5億元。

此外,南亞也在彰濱購置50公頃土城,準備發展高階電子材料,一期投資為250億元,各設立一座高階銅箔、特殊環氧樹脂廠房,上述兩座廠完工後,才會進行下階段投資計劃。

相對電子材料高度成長,化工主力產品EG承受新增產能開出、乙烯高漲的雙重壓力,根據統計今年全球EG總產能達5214萬噸,年增率15.3%,需求量約3483萬噸,年增率3.5%,產能利用率約66.8%,係為近四年最低水準。

吳嘉昭分析,前年之前EG平均開工率落在7-8成,目前約6成多,市況要改善有三個先決條件:一、下游聚酯業開工率提升;二、整體EG廠商不堪虧損而進行減產;三、乙烯成本下降等,目前EG出廠價根本不敷變動成本,麥寮產線開工率降到4成,只供應必要客戶量或是複材產品,五、六年前也曾發生過,當時亦有其他廠商同步減產。

台化(1326)、台塑(1301)等集團公司高層陸續對於電價凍漲,民營電廠無法反映成本發聲,吳嘉昭說,南亞事業體並無大電廠,中下游塑化加工必須仰賴穩定供應,並不樂見限電情況發生,目前民營電廠、汽電共生兩者占台電機組供電量約25%,發電成本的煤價仍是100美元計算,上漲的成本由業者吸收,當業者扛不住就會影響發電,而供電穩定攸關國家產業、民生經濟,不能像做其他生意一樣,虧錢就收起來,這是民營電廠經營難處所在,呼籲政府不加重民眾生活壓力,油電凍漲之際,電力政策要有統盤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