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28 歲出國念碩士,會太老嗎?
作者:楊書宜/書宜在德國
很多人可能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的職涯方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能將其實踐為職業,但也有非常多的人(例如我),無論在什麼年齡階段,可能都還正在尋找自己職業發展的可能性,仍然在一段探索的旅途當中。
還記得我大學剛畢業的那幾年,真的很迷惘,也並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志向。加上又是大學畢業新鮮人,當時認為有人願意錄用我就很感激了,就隨便找了公司開始上班,也沒有多去思考自己喜不喜歡,或適合不適合那些工作。
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
不過大概在工作沒多久後,我就發現自己不適合,也不想要被困在辦公室裡工作的感覺。因此,在試了 3 家公司後,覺得不是很喜歡就馬上離職了。雖然離職後,覺得又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氣感覺很好,但另一方面卻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而這也造成我的自信心跌落谷底、感到迷惘,甚至有一段時間還覺得十分憂鬱。
經歷低谷後,我便決定聽從家人的建議去考公職,但當開始要準備那些考試科目時,卻覺得內容真是枯燥又乏味,完全讀不下去。這也讓我不禁感到疑惑,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讀那些自己根本毫無興趣的科目?又假設我真的運氣好,未來考上了公職,那會是我想要的人生嗎?我的答案恐怕是不,於是我後來很快就放棄考公務員的念頭。
因為我的英語和德語都還算不錯,為支撐自己的日常生活開銷,便決定開始接家教獨立授課。教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了自己對於教育這塊及教學是很有熱忱的,我喜歡幫助人解決疑惑的這種感覺,再加上我本來對於學外語就一直都很有興趣,便決定到德國進修讀碩士。當時我的志向,是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名專業的德語老師。
大約在 25 歲那年,我下定決心要來德國念碩士,但在準備出國的過程中,也不乏會聽到一些閒言閒語,感覺自己好像被臺灣傳統的社會框架緊緊地束縛著。當時常聽到諸如此類的言論:「你大學畢業後就該找個穩定的工作呀!」、「你都幾歲了還要去念碩士?」、「碩士畢業的人這麼多,有什麼用?」「你是要念書念到什麼時候?」
不過,我是那種下定決心之後,就不太會管旁人怎麼說的人,因為我知道我自己要出國的目的與原因是什麼。總之等到碩士面試、申請的程序都順利完成,我就來到了德國。
誰說 28 歲念碩士太老?
開始在德國念碩士時的我,在當時已經快滿 27 歲。雖然一直覺得自己很老,但我後來又因為想轉換科系,於是又等了一年,所以其實是 28 歲才開始念碩士。念完直到寫完論文那年大概 30 歲左右,接著便開始實習還有同時兼職工作大概半年,等我正式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時,其實已經 31 歲了。
那時候在年紀與人生進度上面臨許多壓力,看著同儕好像都已經在事業上早有成就,但當時的我,卻還只是一個剛畢業的新鮮人。不過,我那段時間學習到的課題,就是不要去跟別人比較,而我也把當時的心情與生活心得,都寫在了這篇文章裡。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不該只是複製或是依照別人的模板過人生。
其實後來能如此豁達地看待自己的「人生進度」,也是受到一些身邊外國人的啟發及鼓勵。例如我在準備來讀碩士的那段期間,我認識了一名從法律系剛畢業、正在準備國家考試的德國人,也透過他認識了他來自美國的室友。
德國朋友跟我說,他的美國室友當時 28 歲,讀完商學院畢業後,卻發現自己志不在商,便決定來德國讀醫學系,當時正在讀第二個學期。聽到他勇敢追夢的故事,覺得很受激勵,也覺得自己 26 歲才準備要唸碩士這件事,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好。
目前我在德國工作的資歷也已經要兩年了,當初會找到這份工作,也是受了牧師華理克的啟發。在我寫碩士論文的那個時期,對人生感到非常迷惘,經過朋友推薦便讀了華理克所著的《標竿人生》這本書,他在其中一個章節鼓勵我們都應該去聆聽、了解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心代表著我們的意願、希望、興趣、理想以及我們所愛。
除此之外,心也同樣代表熱忱。例如我們對於某些事物,會感到特別熱愛且有興趣,但對一些事物卻又感到無動於衷,華理克在書中有提到,這些興趣取向都是從上帝而來。上帝賜我們與生俱來的興趣也有祂的目的,因為祂希望我們可以運用興趣與才能,來服事祂與服事人。
因此,當我們在做我們喜愛的事情時,不會需要別人來督促或是挑戰,也無需太多的獎賞或報酬,我們的動力便是對於這工作完全地享受。然而,若我們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沒有熱忱,則很容易感到氣餒。他也寫道,無論各行各業,在工作上能夠有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出於熱情而非職責或利益工作的人。
我找工作的時候,也是盡量依循這個準則,去找比較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後來我找到了一份教育領域的工作,我的工作內容是課程的管理、規劃與協助進行。撇除一些繁雜無趣的例行公事來說,目前的工作也算做得順手,因為覺得有趣所以也會有動力去上班。不過進一步來說,我對這份工作我雖然有部分的熱情,但也不是我的熱忱之所在,認為人生還是要繼續往前進,所以也正在考慮在工作的同時,讀另一個碩士。
還記得牧師王亞辰就曾在一篇訊息當中提到,人生會有三個季節,分別是定向季節 (Season of Orientation)、迷失季節(Season of Disorientation )、新定向季節(Season of New-Orientation ),而我們也必須知道無論自己是處在哪一個季節,都有它的意義,也有改變的空間。
而我認為,在人生中這三個季節其實就是會不斷循環發生,例如我當時來德國讀碩士時,算是一個定向季節;畢業後正在找工作是個迷失的季節;開始新工作算是進入一個新定向季節,而目前我也正在思考新的可能性,又算是走進了迷失的季節裡。
然而,重要的是要能夠認知到,無論現在身處在什麼季節,每個季節都是人生自然的一部分,雖然有時候可能會覺得艱辛或困苦,但那些季節,也都能成為生命結出美好果實的必要養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想找尋自我發展的新可能,必須先了解的「人生三季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38 歲圓留學夢:大家都覺得我瘋了──停滯的無趣,比重新開始的未知更恐怖
作者簡介:
楊書宜,一個住在德國的台灣人,喜歡觀察文化與思考,喜歡與人深度對談。 興趣是散步、寫作、聽詩歌、古典還有爵士音樂。 最近也在探索新的興趣,正在學習使用縫紉機,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出一件衣服。 最喜歡的季節是夏天,也超喜歡狗。 目前人生很被鼓勵的一句話是:「人生是 10% 發生在你身上的事,90% 你如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