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太空中心改名TASA!釋出第二波職缺搶工程師、法政商管人才「起薪比去年更好」

「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1月1日施行,原隸屬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國家太空中心,正式改制為「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成為國科會轄下新設的法人機構。此外,國家太空中心也宣布第二波徵才,主要招募衛星工程師,也有法律、政治、商業企管相關職缺,待遇將比去年條件更好。

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今年7月順利發射「具飛行導航控制能力的混合式燃料探空火箭」。圖/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2022年7月順利發射「具飛行導航控制能力的混合式燃料探空火箭」。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行政院全力支持國家太空科技發展,國科會在政策面、計畫面、法制面與產業面攜手各部會與產業界布局台灣太空發展藍圖,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的成立,將展現台灣積極邁入太空發展的新紀元,以及台灣在全球太空場域競逐的企圖心。

國家太空中心的中文名稱仍沿用,英文則由「NSPO」(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改為「TASA」(Taiwan Space Agency),除了提高縮寫可讀性,增加「台灣」名稱也提升於國際間識別度。

國家太空中心成立於1991年,最初為「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旨在建立台灣太空基礎設施並進行太空人才培育。2003年,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與其他國家實驗室一同整併於國研院轄下,並更名為「國家太空計畫室」,又於2005年再度更名為「國家太空中心」。

資料顯示,國家太空中心曾於1999年、2004年、2006年、2017年、2019年陸續發射福爾摩沙衛星一號、二號、三號、五號和七號,目前福衛五號與七號仍在服役中。其中,福衛一號為科學衛星,二號、五號為遙測衛星,三號、七號為氣象衛星,藉由發射多枚衛星,建立了自主打造衛星的能力。

國科會指出,台灣的太空科技已有30年的發展基礎,隨著國際太空經濟逐漸起飛,政府把握機會催生《太空發展法》,於2022年1月20日施行,成為發展太空事務的利基,依法應以專責法人推動各項專業太空活動與業務,因此,國科會規劃將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並賦予更多台灣太空科技與產業發展的任務。

未來國家太空中心將專責辦理研擬與執行國家太空計畫、進行太空科技研發、技術移轉及加值應用,並促進太空科技國際合作及交流、協助推動太空產業及技術升級輔導、進行太空事務相關法制研究、辦理國家發射場域相關業務、辦理發射載具與太空載具登錄及發射許可審查業務、培育太空科技人才與推廣太空科學普及教育及推動民間參與等業務。

成大團隊在屏東旭海順利發射兩節式混合火箭,並完成氣動力脫節與高空點火等關鍵技術測試。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成大團隊在屏東旭海順利發射兩節式混合火箭,並完成氣動力脫節與高空點火等關鍵技術測試。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另外,在人力招募規劃方面,「火箭阿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今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招募100名人員;逐年增員後,預計到2025年,太空中心整體組織將達600人規模。

至於人才背景,國家太空中心表示,航太背景不是加入太空的必要條件,建構地球上一切的專業「太空同樣需要」,因此,各領域都可以在太空找到一席之地。

國家太空中心需要跨領域人才,太空科技的研發工作就囊括幾乎所有理工學門的知識;在技術之外,還需要投入教育、產業、法制、國際合作等,從各層面凝聚共識與方向。

據了解,國家太空中心之前已徵求火箭工程師投入新設立的部門;此次第二波徵才,主要招募衛星工程師,也有法律、政治、商業企管相關職缺,未來將繼續逐步釋出各式職缺,組織編制也會愈來愈全面。

在薪資方面,國家太空中心強調,改制後的薪資也會與原制有所區別,以實質待遇支持每個夥伴追求太空的熱情。也就是說,原先轄下於國研院時,碩士級待遇5萬元起;今年轉型為行政法人後,將比原本起薪要更好,實際待遇以面議為主。

延伸閱讀

【科技人帶路】研發自製火箭很重要?「火箭阿伯」吳宗信曝MIT關鍵:台灣產業非常強

台灣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衛星」組裝完成 明年Q1發射上太空

「先登月球再攻火星!」火箭阿伯吳宗信:建議鴻海眼光放遠 布局太空殖民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楊絡懸:專訪過台積電董娘張淑芬的藝術公益、側寫過英國前首相梅伊的政經脈動。相信不論是企業大老闆、小人物或社會角落,都有值得被記錄的故事,期盼透過深度和廣度的觀察力,帶來最宏觀的專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