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在線》為何併歐洲感測器事業,國巨說分明

MoneyDJ新聞 2022-11-03 21:26:00 記者 邱建齊 報導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2327)今(3)日針對感測器市場策略佈局舉行法說會,近期宣布收購的兩家感測器事業,德國案子牽涉市場較小、申請案需通過的國家大概1~2個,法國則約5~6個;董事長陳泰銘(左二)指出,兩家公司跟國巨既有產品不重疊,併購時程較不會受反壟斷影響,目前認為相當樂觀,預估都在明(2023)年上半年應該會完成。執行長王淡如(右二)表示,感測器符合國巨成長轉型、兩家技術/銷售區域/應用完全符合特規品轉型策略、財務/營運綜效將來有更多空間。

出價非最高,為何德法公司最屬意國巨接手?

國巨之所以進入感測器市場,王淡如指出,國巨將自己定位為全球性元件市場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而感測器也是元件,不管銷售/供應鏈管理/新產品開發製造跟被動元件沒有很大不同;即產品不同但經營模式類似,國巨並非完全陌生。由於感測器有溫度/距離/影像/電流等領域、非常多元化,而現在是一個智能化世代,對感測器應用愈來愈多,國巨看到成長商機;另根據市場調研報告,感測器市場未來幾年平均成長率大概6%左右,基本上符合國巨轉型特規品的長期策略。

由於德國賀利氏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 GmbH)及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都非原來母公司核心事業,兩家母公司都想找到合適買家;出價並非最高的國巨之所以成為最佳夥伴,是因專注在元件市場、有轉型實績、過去也有併購案整合成功例子、又看到國巨團隊讓人放心等四大原因變成首選。

廣告

收購案創雙贏,買賣方各有哪些好處?

德國賀利氏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主要做溫度感應器,溫度範圍從零下200度~1,000度,技術含量非常高,市佔率35%為世界第一;營收分布有一半在工控、一半在車用,高達6成是賣到美國/歐洲,2021年營收約24.5億台幣。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則百分百應用在工業,70%市場來自歐美,2021年營收105億台幣左右。王淡如指出,感測器在國巨集團也不是全新的產品,過去有做電流/電壓跟溫度感測器,加入德法兩個事業部後,集團感測器年營收約190億台幣。

對於收購德法兩感測事業部對國巨將帶來兩個綜效,王淡如指出,財務上,兩家公司依照2021年基礎,每年對國巨貢獻130億台幣營收,獲利也會有貢獻,毛利率高於國巨平均、對整體毛利率會有進一步提升效果。營運上,兩團隊加進來後,對國巨原來事業經營或將來下一步擴展其他感測器市場會有一定助益,並且是特規品,有助加強/加速國巨的轉型策略。

國巨對於兩家公司也具有3個綜效,王淡如指出,國巨有全球客戶基礎,所有品牌客戶/OEM/ODM都是國巨客戶,而德法兩公司則著墨較少;國巨是在亞洲有堅強基礎的公司,把經營效率跟成本競爭力兩個因素帶進去幫助其改善;兩個併進來的事業部在原來大集團屬於非核心事業,想繼續投資技術/產能不容易,國巨則可給予資源支援。

王淡如指出,併購會有幾個馬上可看到的效益,第一、國巨的全球通路可增加兩家公司的營收動能;第二,國巨買這些特規品的生意看3個重點,包括其經營生意的know-how/技術/營運效率,歐美這些特規品公司通常經營生意的know-how跟技術著墨較多/較強,也是國巨較缺乏的,但營運效率是國巨強項,當然需要時間,過去這兩年也幫基美(Kemet)/普思(Pulse)改善。總而言之,銷售方面的綜效應該很快就可看到,營運綜效需要一點時間、但逐漸也可慢慢看到成效。

產業低迷與下修,才是國巨出手併購好時機

陳泰銘表示,國巨對感測器生意已經關注很久,大概7年前就開始考慮怎麼進入但一直找不到機會,直到4年前普思(Pulse)加入、3年前基美(Kemet)加入後才有大轉變。

陳泰銘回憶,2018年產業有很好榮景、2019年就開始下滑,3年前宣布收購基美剛好也是大環境在下修,也因國巨2018年經過被動元件盛況/榮景累積不少財務能力,才能在2019年產業下行時讓基美加入,機會屬於給已經準備好的人,也因產業下行,議了1個不錯的價格。國巨過去很少在產業榮景時做大幅擴充,反而是在產業低迷/下修時擴充;在高峰時擴充,買機器交期都要18個月,等到了之後景氣大概也已經差不多開始往下走。

對於1個月內接連宣布併兩家歐洲公司感測器事業,兩個案子時間點如此接近,陳泰銘解釋此純屬偶然,進行的時間是有差異的,除了牽涉到專利問題討論時間花比較久,也因德國公司比較嚴謹,協商花了滿長一段時間,使得兩家公司談成的時間剛好很接近。

但共通點是國巨都被對方指定必須參與,除了看上國巨在全球的通路可幫忙他們在未來的擴充,陳泰銘指出,兩個工業集團旗下的感測產品非核心事業,在原來母公司得不到足夠資源;但在國巨不一樣,因為感測器也是國巨的本業,會變成核心事業,可獲得更多資源挹注。也因感測器的技術又是另一個層次,也是國巨特規品生意下一波動能,當智能社會來臨,不管AI/IoT或很多新應用慢慢走向智能社會,要變得很自動就要有感應。

陳泰銘表示,感測器有非常多樣化的技術跟產品,跟國巨現有技術及產品有關如電流/電壓感測器以及德法兩家公司技術有關的市場大概110~120億美金,國巨原有部分加上併入德法的部分大概佔7~8%。國巨發展感測器事業會用現有技術及現有產品持續進行有機成長跟擴充,但比較新/高端或別的技術,不偏向從零開始,因為花的時間少說也要10~20年,20年的成本很高,因此偏向用收購的方式增強國巨對技術跟產品的掌握。

由於兩家公司都比較聚焦在關係較好的歐美客戶,國巨的全球通路跟客戶可以幫助他們擴充客戶群,特別是在亞洲部分本來就是從大中華區起家的國巨大本營,國巨對大中華區的打法/生意模式非常熟,但歐美公司進入就卡卡的不會太順,國巨可協助他們進到亞洲市場,加上國巨在日本有子公司TOKIN,有助他們進到日本市場。大部分被收購的公司都會擔心未來,但國巨在公告兩件收購案後就派團隊飛到德國並受到對方熱烈歡迎,這是好的開始。

此外,經營效率的改善也是國巨強項,陳泰銘舉基美為例,原來基美毛利率約僅在27~28%,經國巨調整後,遠大於過去數字;普思過去毛利率也是只有20幾%,都在經國巨團隊調整後有明顯改善,國巨本身的DNA跟血液流著對成本效率的敏感,連標準品的成本效率都能較同業取得不錯的成績,表示這方面的管理做得還不錯,也因為一直保持這樣的傳統,當有技術的公司進來,經過國巨在製造端適當進行效率上的調整、甚至自動化較徹底後,毛利率會大幅改善。

龍頭村田都撐不住,陳泰銘:高標準品未來兩年辛苦

對於日系龍頭村田(Murata, 6981.JP)近日大砍財測,陳泰銘指出,同樣為零組件公司,村田產業性質跟國巨比較像,但大家對村田印象是MLCC(積層陶瓷電容)做得很好、佔營收逾40%,手機佔其業務又是另一個40%,由於過去半年日幣對美金共貶值40%使得表面上看起來沒有衰退太多,但其實因其手機比重較高、衰退很多,若把營收從日幣轉成美金就可看到大幅衰退。

反觀國巨,陳泰銘指出,漸漸的,國巨的生意是提供完整零組件解決方案,MLCC只是國巨生意的一部分,日後感測器加進來後,MLCC比重大概會降到18%,而這18%的MLCC生意靠著在汽車上的應用,帶來不錯的毛利,國巨所有的布局都在強化未來智能社會還有汽車,尤其電動車更是逆轉不了的趨勢;國巨更看到在工業智能化後,種種都需要感測器應用,這是國巨提早佈局未來這塊的主要原因, 若還有相關感應器技術,還是會持續發展下去。

陳泰銘強調,感測器加進來後,國巨在特規品大約會提升到8成,在汽車上的應用應該會加速達到原來2023年車用要達總營收22%的目標,標準品會降到20%左右。標準品生意庫存調整會比較辛苦一點、比預期再拉長,以標準品業務為主的公司在未來兩年會非常辛苦,國巨剛好避掉這塊的衝擊。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

延伸閱讀:

國巨EPS估連3季>11元,收購歐廠明年估貢獻>3元

庫存調整持續影響,晶技Q4營收恐寫9季低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