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事件75周年 蔡英文:推中正紀念堂轉型,不該以威權形式紀念卸任總統
今天是二二八事件75周年,中樞紀念儀式在基隆市民廣場舉行。總統蔡英文說,轉型正義的下一步,將由行政院來扛起執行的責任,包括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工作在內,政府也會審慎推動。她強調,一個民主的國家,不該再以威權的形式,來紀念卸任總統。每一位總統的歷史定位,都應該由人民來決定。政府有責任揭露威權時期的加害體制,有責任讓人民充分理解真相後,才來做客觀的評價;蔡英文提到,烏克蘭堅持捍衛國家主權和自由民主的決心,相信讓全世界追求自由民主的人們動容,也讓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支持烏克蘭的力量。「作為總統,團結臺灣、保衛民主,是我的責任,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堅持。」
蔡英文表示,今天是二二八事件滿75年的日子。舉辦紀念儀式的基隆港邊,是當年軍隊登陸的地方。75年前的3月8號,軍隊鎮壓基隆過後,隔天起,遍及全臺的清鄉、鎮壓就開始了。
蔡英文指出,根據估計,當年的3月8號到16號,基隆就有2千多人受難。這些受難者除了地方仕紳外,也有學生以及在碼頭、船塢、礦坑工作的勞工。當中有許多人,很年輕就斷送了生命。
蔡英文說,能夠理解,對基隆人來說,基隆的二二八紀念日,實際上是3月8號這一天。也能夠理解,為什麼早在30多年前,基隆人就努力爭取二二八的真相。
蔡英文表示,這幾年來,除了每年的追思活動,基隆的年輕人以行動劇重現當年的場景,市政府也陸續移除了公共空間的威權象徵。
蔡英文指出,這些經驗,都再次說明:轉型正義的工程需要政府和民間,也需要年長者和年輕人,一棒接一棒,一起攜手來努力。在二二八事件滿75年的今天,臺灣的轉型正義工程即將要邁向下一個新里程。
蔡英文說,就在今年5月,促轉會將會提出運作滿4年後的「總結報告」,完成階段性的工作。這份報告中,將會呈現威權時期侵犯人權的加害體制,到底是如何運作,也會針對臺灣社會,如何持續落實轉型正義、如何深化民主,提出具體的建議。
轉型正義的下一步是什麼?蔡英文表示,在促轉會完成調查和規劃的任務之後,政府將提高層級,由行政院來扛起執行的責任。現在,相關的修法工作已經提出,銜接促轉會工作的專案也已經成立。
蔡英文提到,前幾天,蘇貞昌院長也宣布了將在行政院成立「推動轉型正義會報」,並且親自擔任召集人,搭配院本部所新設立的「人權與轉型正義處」,要帶領各部會,持續把轉型正義的理念、思維,具體落實到行政的作為當中。
蔡英文說,昨天她和幾位民主前輩,走訪了新北新店的安康接待室。這個威權時期用來偵訊、刑求政治犯的「黑色接待室」,現在已經被促轉會審定為不義遺址。
蔡英文表示,行政院也已經規劃把安康接待室,移交給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並且納入「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來成為實現轉型正義、推廣人權教育的基地之一,讓歷史真相持續地被見證、被記得。
蔡英文指出,她仔細地聆聽家屬代表高兆弘先生的講話,他提到了我們很多前輩和家屬都關心的清除威權象徵的工作,包括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工作在內,政府也會審慎推動。一個民主的國家,不該再以威權的形式,來紀念卸任總統,這是我們的原則。
蔡英文指出,關於國家不法的平復工作、政治受難者的權利回復工作、政治暴力創傷的照顧療癒工作、以及政治檔案的開放和研究工作,也都會分別移交給不同的部會來執行。
蔡英文強調,每一位總統的歷史定位,都應該由人民來決定。但是,政府有責任揭露威權時期的加害體制,有責任讓人民充分理解真相後,才來做客觀的評價。
蔡英文說,非常希望在民主已經足夠穩固、也受到國際肯定的臺灣,包括朝野政黨和社會各界,都可以用理性、成熟的態度,一起朝著最有助於民主發展的方向,來繼續落實轉型正義工作。
蔡英文提到,最近這幾天,國際情勢正在快速變化當中。全世界都看到,烏克蘭人民為了自己的國家、為了民主自由,而團結奮鬥抵抗侵略。他們堅持捍衛國家主權和自由民主的決心,相信讓全世界追求自由民主的人們動容,也讓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支持烏克蘭的力量。
蔡英文說,一個團結的國家,才能面對變局、克服挑戰。「作為總統,團結臺灣、保衛民主,是我的責任,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堅持。」
蔡英文強調,政府會持續密切因應國際的情勢,同時,「我也要告訴大家,無論面對怎麼樣的挑戰,民主是我們唯一的選項,團結是我們唯一的方法。」
蔡英文說,追求團結,不等於要忘記過去。相反的,「我們更要銘記走過的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臺灣今日的民主,絕對不是理所當然。這樣,我們才能夠珍惜當下,團結彼此,一起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和人權。」
蔡英文指出,這條堅持轉型正義和民主價值的道路,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正因如此,她很清楚,受難者前輩們一路堅持信念,是無比可貴的精神。她要謝謝許多前輩、家屬和民間團體,長期督促政府,給予我們理解、支持和建議。
蔡英文說,一個願意面對歷史、從錯誤中反省的國家,必定也會是一個擁有堅強韌性、能夠堅持民主的國家。這是轉型正義之於臺灣民主的意義,更是臺灣人共同的使命,讓我們繼續來努力。謝謝大家。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