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經濟發展的隱憂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
新冠肺炎蔓延,多數國家深受打擊,台灣反而表現出極佳的韌性,在全球供應鏈中突顯關鍵地位。展望來年仍有機會持續表現亮眼,然我國也不可忽略相關風險。
台灣經濟不受疫情衝擊
2021年隨著疫苗接種比重提升,西方國家逐漸走出COVID-19陰霾,經濟隨之反彈,不過仍受到新型變種病毒、美中貿易衝突、供應鏈斷鏈、國際運輸塞港等問題的打擊。不過這些問題不但沒有對台灣產生負面的影響,還帶來轉單效應、半導體訂單大爆發和航空與海運業受惠價格大漲,迎來龐大的商機。國內外企業在台投資激增,台灣反而成為受益的一方。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去(2021)年11月26日公布的數據,再度提高經濟預測,2021年全年經濟成長6.09%,即使在上年高基期之下,2022年還能持續成長4.15%,係多年難得一見的盛況。台股也迭創新高,去年漲幅逾越二成,市值大增11兆元。
台灣經濟並非萬里無雲
國內外機構紛紛看好台灣經濟,並調高經濟成長預測值,無論新型變種病毒、即將啟動升息或是通膨升溫對我影響較為有限,惟我經濟發展仍有不少值得擔憂的變數,以下舉其犖犖大者:
一、能源轉型與淨零排放。政府啟動能源轉型,核二廠一號機運轉執照於去年12月27日屆期,28日起進入除役期間,供電能力減少98.5萬瓩,核能占全體發電量比重從10%降至7.5%。包含鴻海郭台銘董事長在內的企業界大老日前才表示,擔憂台灣供電是否會有短缺的問題,鴻海土城頂埔廠底12月27日就發生跳電事件。加上台積電耗電的高階製程新廠將陸續啟用,供電問題勢必會雪上加霜,若難以化解缺電疑慮,重大投資案恐轉往他國。此外,新增天然氣與燃煤發電亦與國際降低溫室氣體趨勢相衝突,不利企業RE100淨零排放布局。
二、國內政治對立。執政黨強硬推動多項政策,並在立法院以多數優勢強行通過各項法案,去年底連總預算案與爭議甚大的《地方制度法》修正案都想逕付二讀,剝奪國會審查權。可以預見此舉將激化朝野對立,國會杯葛恐成常態,進而影響立法進程。2022年11月將舉辦九合一選舉,或加深政治衝突,阻礙財經法案的修訂。
三、陷入地緣政治衝突。政府「親美抗中」路線雖獲得部分西方國家的肯定,惟讓台灣走向第一線,極可能成為中國大陸報復的對象,成為兩強鬥爭下的犧牲品。去年4月《經濟學人》直指,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短期內雖然中國採取軍事行動的機會不大,然只要在周邊地區發生摩擦,都可能衝擊企業信心。
四、國際經濟整合進度落後。我國FTA的覆蓋率僅有一成左右(12.08%),也就是出口商品僅有一成的商品可減免關稅,遠低於我們的競爭對手,對傳統產業與農業國際競爭相當不利。尤其全球經濟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已在2022年上路,約占我總出口比重達近七成之譜,幾乎我主要產業競爭國(如中、日、韓與東協等國)都是其會員,衝擊可見一斑。所幸我國已經申請加入CPTPP,有助於大幅提高覆蓋率,不過該組織採共識決,欲讓所有國家皆同意有相當的難度,且我國也未做好開放市場的準備。
五、不均衡發展。我國經濟近期表現極佳,然產業表現差異極大,並非所有人都能受益。引用央行資料,2021年1到10月平均總薪資工業成長5.88%,服務業卻僅成長0.84%,服務業還有314萬人呈現負成長,顯示多數服務業仍受困於疫情干擾。且由主計總處的2020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觀之,五分位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再度擴大至 6.13倍的新高,亦顯示所得分配惡化。
提早因應相關風險
台灣因有極佳的產業能量,始能在疫情期間,有如此傑出的經濟表現。政府與民間應深刻了解我國面臨的處境,提早提出相關對策,才有機會再創經濟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