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第一季獲利受業外衝擊EPS0.93元 全年展望維持持平看法

鴻海 (2317) 昨 (11) 日召開法說會,董事長劉揚偉表示,疫情創造高成長已過,加上庫存調整、傳統淡季以及進入新舊產品交替,第二季業績維持季減、年減,不過年減幅會較大;全年展望維持前次法說持平看法,因市場雜音多,通膨、地緣政治等變數,能見度不高,維持保守展望。

鴻海今日舉行法說,董事長劉揚偉對全年展望維持持平看法。(資料照/中央社提供)
鴻海今日舉行法說,董事長劉揚偉對全年展望維持持平看法。(資料照/中央社提供)

鴻海第一季財報受到認列轉投資夏普業外損失約173億元,整體業外虧損約201億元影響,稅後獲利季減68%,至128.25 億元,年減56%,每股盈餘0.93 元。不過,毛利率、營益率雙升,首季毛利率6.04%,季增0.38個百分點,年增0.02個百分點;營益率2.77%,季增0.52 個百分點,年增 0.17 個百分點。

以各產品來看,劉揚偉認為,消費智能產品相比前季或去年同期都會有比較大的下滑;雲端網路產品、電腦終端產品都與第一季持平,但比去年同期有些衰退;元件及其他產品第一季則有成長,與去年同期相比則持平。

全年各產品展望,劉揚偉說明,消費智能產品維持3月起看法,比去年原小幅衰退;雲端網路原預估將成長,修正為持平,主因部分產品仍在庫存調整階段;電腦終端產品、元件及其他產品今年都維持原先小幅成長看法。

針對近期火熱的AI伺服器需求議題,劉揚偉看好CSP或AI伺服器成長性,並透露,去年鴻海單單伺服器營收就達到1.1兆新台幣,作為伺服器製造龍頭,當然會受惠相關基礎建設需求。

新事業進展上,劉揚偉提到,美國俄亥俄州廠區第一季已順利量產首批Monarch Tractor自駕農用曳引車,按目前客戶出貨時程,產能稼動率已往上提升,為明年其他客戶大量產車款導入預先準備,目前Ohio廠區正持續推動其他車款量產,營運不受影響。

廣告

傳統車廠合作部分,劉揚偉認為,汽車品牌廠必須面對TTM以及TTC挑戰,未來EV產業有很大一部分將走向專業代工,一年內會發生,傳統車廠在委託代工的新商業模式下,也會愈來愈積極,這就是鴻海的機會。去年取得的Ohio廠區,除了產能之外,更重要的還有數百位來自傳統車廠、非常有造車經驗的製造團隊,這是非常重要的資產。至於因IRA政策導致的商機,各大車廠也都積極的尋找產能,鴻海美國電動車產能也變得格外珍貴。所以除了積極與傳統車廠接洽外,也有傳統車廠主動聯繫。

劉揚偉還指出,鴻海是Game Changer,此時會更為慎選客戶,目標是要找到下一個有潛力的領導廠商,用更創新更有效率的流程來造車,提供給客戶最有競爭力的生產模式,一起加速電動車發展。

對於智慧城市規劃,劉揚偉說明,高雄適合發展軟體,與高雄市合作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將以平台與軟體開發為主,並以電動車作為移動物聯網載具,在軟硬體整合情況下,可有一個扎實的基礎,去建構城市數位化以及智慧化服務。

鴻海將在橋頭科學園區打造集團電巴廠、電池廠;和發產業園區也將專注於磷酸鐵鋰的電池開發,電芯廠也正在興建中。而電動車平台MODEL C,今年第四季量產並逐步交車給客戶。今年也還會推出更多參考原型車。

車用軟體與半導體方面,鴻海車用軟體「HHEV.OS」系統,今年將應用於實際專案,EEA以及軟體平台相關專案已於去年起開始創造營收;SiC已有超過5家客戶投片試產,自主研發的1200V/750A 碳化矽功率模組已開發完成,目前正在與車廠洽談車用電驅逆變器的設計導入。

鴻海近日攜手英飛凌簽署策略合作MOU,成立系統應用中心,以針對鴻海EV平台與EEA架構開發所需的車用次系統,初步將以鴻海已推出的車型開始推進;同時,雙方也將在SiC碳化矽的產品設計/製程開發/產能供應等及相關的車用半導體有進一步合作。

低軌衛星與元宇宙領域,鴻海首顆低軌通訊實驗衛星即將完成最終測試,預計下半年發射升空;集團也逐步完成在元宇宙的布局,目前已於廠區內導入元宇宙及AR技術,應後續在智慧城市領域的發展,也會持續探索AR眼鏡在觀光產業上的應用。

至於在中國大陸的布局,4月底,鴻海在鄭州設立新事業研發及NPI中心,未來將和位於深圳的ICT研發及NPI中心形成在中國大陸的ICT及3+3的雙中心。集團也將整合既有的營運優勢、充足人才庫、以及優惠的政策,掌握ICT與EV這兩個主要產業發展的機會。

延伸閱讀

鴻海、英飛凌簽合作備忘錄聚焦電動車碳化矽 新設應用中心今年啟用

鴻海4月合併營收4292億月增7% 第二季營運展望維持季減、年減看法

鴻海旗下iCana與Picocom簽戰略合作協議 5G開放架構小基站參考設計Q4發表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呂俊儀: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曾任採訪團隊主管,專訪過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歷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記者會等大事件,堅持產出最專業、富有洞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