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打不可?顯影劑致失智風險高
避免小病變大病,我們都說要定期健檢、及早發現病兆,統計發現國內接受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的人數越來越多,每年大約有30萬人,而在檢查之前、都要使用顯影劑,讓醫師更清楚看到、體內細節,不過現在卻有研究發現,顯影劑可能會產生失智風險,民眾做完檢查、記得多喝水把它代謝掉。
病患躺在機器上診斷病灶,常用在癌症、心導管、腦中風等。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30萬人,做電腦斷層和核磁造影,觀察病情變化。
新光醫院副院長 洪子仁:「像中風後的病人,他在CT(電腦斷層),他可能在腦部的檢查,他可能就是一段時間要照一下,這個腦部有沒有新的變化,來監控他中風的病情,有沒有產生什麼樣的,一個情形的發生。」
顯影劑作為診斷用藥,先前就有研究發現,會導致急性腎損傷風險,現在還要擔心另一種疾病。國衛院和台中榮總合作的最新研究指出,近10年內,有使用過顯影劑的人,比沒用過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2.09倍,血管性失智風險則是4.66倍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 吳明儒:「我們的血管,是會受顯影劑的影響,造成直接的損傷,還有造成血管收縮,在腎臟如此,在腦部的血管也是如此。」
顯影劑沒有安全劑量,做過一次就會有風險,醫師建議,避免施打大劑量、使用早期含碘的高滲透壓顯影劑、短時間反覆使用、或是注射動脈等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許志成:「(顯影劑)從靜脈給的,不會直接跑到腦部血液循環裡面,用靜脈給的危險性相對少一點,顯影劑一打下去,它產生的慢性發炎作用,是會持續很久,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那個是永久的。」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 吳明儒:「我們在顯影劑的檢查之後,一般建議大概在6到8小時內,能夠補充1000cc到1200cc左右。」
顯影劑在體內約一到兩周就會代謝掉,民眾不必太擔心,檢查前也能和醫師溝通,了解診斷的必要性,別因為害怕副作用,錯過治療時機。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愛子重傷轉送慈院 加入志工回報重恩
看見生態浩劫 小主播攻讀傳播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