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台大打折扣戰,實體書店如何走出經營困境?【獨立特派員】

電商掀通路價格戰 書店陷生存危機

有河書店店主詹正德2006年開了這間書店,原以為能悠閒度日,結果只是想像。詹正德說:「你光是把書上架、整理書、怎麼把店裡的書呈現出可以見人,以這樣的面貌面對上門的讀者,光這個事情每天要想破頭了。」

獨立書店的提案力,展現在陳列方式、主題選書,折扣戰則是另一個頭痛的議題。詹正德坦言,折扣一直是獨立書店經營的痛,電商折扣打得根本就不當一回事,「新書上架就79折起跳,2本75折、3本66折,每日一書66折。」

為深化閱讀,拯救出版產業,前書店人、立法委員陳培瑜召開公聽會,邀集產、官、學界及讀者代表,共同商討市場通路惡性競爭的問題。陳培瑜指出,台灣出版規模較小,沒有多餘的人力跟資源去與其他出版社聯合,很多出版社希望政府直接立法來規範折扣。

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朱亞君觀察,這3年來,有一些網路書店做了較不合理的折扣。「書這個商品是比較特別的,少數你可能送給好友,但基本上你不會大量重複購買,你以為刺激買氣,他仍不會重複買。」

低價折扣後,未必再次回購,銷售通路短時間犧牲獲利,出版社只能回頭調高定價。短暫刺激銷量的手法若成為常態,可能會成為購書的負面誘因。寫作資歷23年、已出版200多本書的全職作家笭菁,對折扣的態度很堅定。

笭菁從未讓自己的書落入價格戰戰場,也沒有在任何電子書平台打過折。他說:「價格戰不是說我不在乎錢這個問題,我在意的是,如果你今天打了66折,有些不認識你的人,會覺得你的書只值這個錢。」

目前書市現況是通路競相削價,尤其電商書價更是打到骨折。(圖/獨立特派員)
目前書市現況是通路競相削價,尤其電商書價更是打到骨折。(圖/獨立特派員)

紙本書價值下降 書店如何克服?

買書的管道其實很多元,除了透過電商通路,也有人踏進書店,感受紙張的觸感,獲取與未知相逢的逛書店樂趣。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提到,好的書店,老闆有眼光,往往書架上有些其他書店找不到的書。

厲害的書店不斷演進中,除了近年強調理念、充滿個性的獨立書店,最早的傳統書店是賣書為主,發展到各大連鎖體系的複合式空間。不過全盛時期近百家的書店街,已逐漸被時光收編。

「紙本書的價值在下滑,現在大家獲取知識的來源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大部分都免費。」連鎖書店總經理楊宏文,經營21所大學直營書店,觀察到新世代對書的態度改變。

因應閱讀習慣改變,成立47年的書店裡,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楊宏文說明,紙本書業績下滑,便透過銷售多元商品去彌補,這是大部分連鎖書店支撐書店的方法。

為了書店的生存,業者只能銷售更多元的商品。(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書店的生存,業者只能銷售更多元的商品。(圖/獨立特派員)

電子書風潮正流行 讀者如何支持作者?

將書籍結合實體服務,賦予閱讀更多可能性的,還有電子書。可以將字體放大,還能劃線、註記、搜尋,公開分享,找到知音。電子書漸成潮流,以全台最大繁體中文書城為例,去(2022)年全站累積了1億6千萬分鐘的閱讀時間。

電子書服務平台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龐文真認為,無論紙本或數位,重點是裡面的內容,只是現在變成放在數位載具上。必須告訴大家,這本書好看、這本書在寫什麼。

電子書業者也偏向維持圖書折扣秩序。龐文真表示,如果圖書有標準定價,大家在哪裡買都是一樣價格的話,就免除了讀者的猶豫期,想看就買,因為在哪裡買、哪個時間點買,其實都是差不多價格。

書價直接影響產業的各個環節,關鍵的源頭是寫書的作者。專職作家朱宥勳以自己的經驗,分析出具體支持作家的方式。

朱宥勳指出,越方便的通路,通常作者跟出版社拿到的越少。實體書多半的版稅都是10%;電子書的話作者有機會拿到20%、甚至30%;還有一種回饋給作者最多的方式,是從出版社自己的網站買書。

作家的心血結晶化為文字,你手上的書籍,是文化產物,也是商品,更是內容經濟的核心。唯有各個環節有合理利潤,產業才能健全、永續。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電商折扣戰要求讓利 出版業籲中央立法「圖書折扣秩序制」
翻譯圖書占比攀高 恐壓縮本土創作能量
重慶南路老字號建弘書局 週日最後營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