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膨比海外低 薪資卻漲不起來?
近期,台灣央行召開第三季理監事會議,全體理事一致同意維持政策利率不變。以十月份來看,幾乎全球發達經濟體,皆已停止了升息步調,不過,海外市場中,多數經濟體皆已達到實質薪資翻正的目標,台灣目前薪資漲幅,卻遠遠落後通膨漲幅,是否真的達到停止升息的條件?
過往判斷升息是否達到停止條件,各國央行不會單以2%目標值達標後再來停止升息,通常採取的判斷條件是,當央行利率或工資漲幅超越通膨率時,便可考量暫時退場,比如美國聯準會當前基準利率為5.5%,薪資時薪漲幅為4.1%,皆高於當前通膨率3.8%,於是乎,聯準會已經連兩個月停止升息。
所以,即便海外通膨比台灣高,也不代表其央行未達到停止升息條件,反而,台灣央行重貼現率僅為1.88%,薪資漲幅1.55%,皆低於當前通膨率的2.44%,民眾購買力持續減弱,所以,即便台灣通膨比海外低,並不代表台灣民眾購買力正在變強。
許多人認為,台灣通膨率相對海外低,對民眾的購買力侵蝕也相對小。然而,那些高通膨經濟體,工資通膨肯定也高於低通膨國家,最終就會變成高通膨國家在薪資、物價水平遠高於低通膨經濟體,使其購買力長期放大,就像美國人來亞洲消費覺得很便宜,台灣到東南亞消費覺得很便宜一樣。
以數據來看,美國、歐元區、英國今年薪資通膨,分別高達4.4%、5.7%、6.8%,皆比當今通膨來得高,實質薪資為正值,台灣則僅有1.5%,連今年的2.44%通膨都跑不贏,物價跑得遠比薪水快。
從這件事情就看得出來,這兩年各國對面對通膨態度的不同。對歐美政府來說,面對通膨問題,做法是一邊升息,一邊進行財政補貼,拉抬購買力,最終目標是讓民眾的薪資漲起來。
對日本政府來說,最好的方式是放手讓它漲,而不去管民間是否有足夠購買力,畢竟日本長期通縮已經長達三十年,製造通膨是日本央行長期的政策目標,今年日本輸入性通膨極高,即便日本民怨四起,仍改變不了日央的寬鬆步調。
對台灣政府來說,面對通膨問題,則幾乎被民意綁架,民生用品不准漲,政府對許多能源、糧食價格,在第一時間採取凍漲措施,不讓全球原物料直接反映在民間商品,這讓國營企業長年重虧,像是中鋼、台電,農業部門受到政府壓力被迫補助蛋價、農作物,最後養大民間胃口。
而當通膨已非短期現象,成為長期趨勢時,政府總有一天得鬆綁管制,這時物價一漲,所有人都認為是政府的錯,央行顧及貸款狀況,升息步調緩慢,使工資漲幅遠落後通膨,短期民間購買力不受影響,長期卻大幅減弱購買力。
通膨看似一件好事,但實質薪資與購買力拉升才是各國政府的追求,高通膨不代表低購買力,同樣的,台灣的低通膨,也不代表其高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