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三成人口的民主?是到了該檢討台灣鄉鎮市基層選舉的時候了..

直轄市下轄的區長是官派,區公所也不需民選區民代表會監督制衡辦亦運作自如。70%人口已然不依民選模式產生區長、區民代表會,也無礙於台灣民主政治之永續發展。(圖片來源/信傳媒資料照)

蔣經國辭世,李登輝副總統扶正繼任大位,在兩蔣強人政治時代,以黨領政,黨國一體,如果未能掌握黨機器,一光稈總統,很難掌握實權,治理國家。就在那關鍵的一役,時任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的宋楚瑜在中常會一翻石破天驚的發言,讓李登輝當選黨主席,李宋關係形同父子。

直轄市一口氣成長為6都

政府組織從中央到省縣鄉4級政府,因臺灣省的面積佔整個有效管治領土的98%以上,且中華民國總統於1996年由全體公民直選後,民選省長與民選總統權力的民意基礎高度接近。為了解決中央與地方行政區域與職權過度重疊的問題。凍省之議,甚囂塵上,宋省長頑強抵抗,李宋父子反目。

在李登輝意志主導下,民國86年第四次修憲完成凍省,於民國87年12月20日民選省長任期屆滿後改由官派,中興新村的巨星風華,一夕殞落。宋楚瑜成了首任兼末代台灣省長,直轄市亦從北、高二都,一口氣成長為6都。

雙北、桃園、台中、台南及高雄等6都屬台灣工商重鎮,如6顆耀眼明珠,星列於西部走廊。人口超過1600萬,約佔總人口數之70%,也是大票倉,乃選戰中兵家必爭之地。

在6都中,市長由民選產生,市政府轄下設區,行政首長為區長,區長由市長官派之。6都之外還有基隆、新竹、嘉義等3個省轄市,市長亦由民選產生,省轄市下轄區,區長與直轄市同為官派。

台灣設二級政府當可運作自如

除了六都,現在還有新竹、彰化、嘉義等11個縣,福建省轄下的金門、連江2縣,縣長由民選產生,縣政府下轄鄉鎮市公所。鄉鎮市公所首長為鄉鎮市長,鄉鎮市長亦由民選產生。還依人口數選舉鄉鎮市民代表若干,組成鄉鎮市民代表會監督、制衡民選鄉鎮市首長施政。在鄉鎮市區底下還設有全國最基層的芝麻官:村里長。村里長由民選產生。

去年1124所謂的九合一選舉便是將地方政府包含:直轄市市長、市議員、省轄市長、市議員、縣長、縣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及村里長共計9項不同層級的地方行政首長及民代。

台灣,彈丸之地,設二級政府當可運作自如。中央政府由民選總統提名行政院長組閣成立行政團隊推展政務,民選的立委組成立法院監督、制衡行政權。地方政府,不管是直轄市、省轄市、縣政府都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由民選首長任命局處首長成立小內閣推展地方政務,民選的縣市議員組成議會監督、制衡縣市政府施政。

直轄市下轄的區長是官派,區公所也不需民選、區民代表會監督制衡也運作自如。70%人口已然不依民選模式產生區長、區民代表會,也無礙於台灣民主政治之永續發展。相信停辦13個縣(包含金門、連江2縣)轄下鄉鎮市長及鄉鎮市民代表選舉,也不會讓台灣式的民主政治褪色。再將全國共計7744席的村里長也改為官派也不代表開民主政治倒車。

頻繁選舉不是檢驗民主政治成熟的標準

選舉頻繁與否不是檢驗民主政治成熟的標準,民主政治並非以選舉層級深入基層之深度為度。有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舉活動與選舉制度,高度公民素養一票票精選出有理想、有遠見的政治領袖擔任首長、民代,才是民主政治所追求的理想圖像。

凍省,新北、桃園、台中、台南等縣市升格為直轄市均體現出政府組織再造往二級政府發展之斧痕。從1996年總統直接民選迄今,討好的政見,不問錢從哪裡來,張口就來的福利政策成了台灣式民主政治的主要圖像,選票考量往往是施政主軸,說一切都是選舉惹的禍可能太沉重,但過多過於頻繁的選舉肩負無法推卸之責。

精簡組織、可提高行政效率、清理藏垢於政府機關大院的冗員。有民意加持的基層民代、民選首長挾民意以自重,魚肉鄉民者眾,更是地方派系盤根錯節,滋長壯大之溫床。就其法定職權及功能,由縣市政府縣市議會概括承受之,在6都可行,在13個縣市段無不可行之理。

民國87年的凍省,縱或有葉爾欽效應、政治精算師的利益盤算千絲萬縷的糾葛,但也為簡化台灣政府組織,向二級政府發展進程做出貢獻。省已凍,6都已升格,二級政府架構已成,70%人口已不選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仍堅持縣政府轄下鄉鎮市長繼續民選除無助於民主之深化,還有礙於行政效率之提升,讓競爭力已經嚴重落後的縣市轉型、提升之路遙迢。

本文經新公民議會授權轉載

更多信傳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