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用塑膠製品潛藏塑化劑危害健康!透過塑膠/資源回收標誌1-7號認識塑膠材質與用途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塑膠製品是日常生活中常會接觸到的,舉凡是礦泉水、手搖杯、酒精噴霧等,隨著使用量增加,民眾在安全顧慮上就會有較多考量,到底塑膠製品有沒有潛藏危害?要如何正確使用才能安心?K小編特別整理常見的Q&A,一次幫大家釐清!
並非所有塑膠製品都含有塑化劑,寶特瓶就不含塑化劑!
塑化劑,又稱可塑劑,是一種增加材料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最普遍被使用的塑化劑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化合物,例如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塑膠透過添加塑化劑製成各種軟硬度、韌性之塑膠製品,而塑化劑較常被添加於質地柔軟的聚氯乙烯(PVC)塑膠製品中,像是PVC保鮮膜、PVC軟墊、雨衣、水管等,但並非所有塑膠製品都含有塑化劑,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寶特瓶即不添加塑化劑。
手搖飲封口膜會釋出塑化劑到飲料中?
目前市面上手搖飲的封口膜主要使用材質有二種,為聚乙烯(PE)及聚丙烯(PP),這二種材質在加工製程中不會添加塑化劑,所以不會有塑化劑釋出的問題。
塑膠瓶裝水放置車內或曝曬太陽會釋出塑化劑?
塑膠瓶若為PET、PE、PP等不含塑化劑之材質,即使放置車內相當時間也不會有塑化劑溶出問題。但陽光及高溫的確有機會造成塑膠材質劣化、分解而導致單體或添加劑等小分子釋出。除了注意塑膠瓶本身使用之材質外,也應盡量避免日光直曬或於高溫環境中使用。
塑膠袋裝熱湯或塑膠杯在盛裝飲料時會釋放出塑化劑,可能造成環境賀爾蒙危害,最終影響到安全?
並不是所有塑膠製品均含塑化劑,但仍建議避免塑膠類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長時間接觸高溫之食品,以維護食用安全。
目前適用於食品容器塑膠材質中,可盛裝食物進行微波加熱之材質為5號聚丙烯(PP)材質,耐溫較高 (約130℃)且耐酒精、酸鹼,其他材質不建議盛裝熱食與微波加熱使用,以避免使用過程中有釋出毒物質之風險。
推薦閱讀:破解飲食迷思 微波加熱食物有害嗎?
塑膠辨識碼為世界通用,共有七種不同塑膠材質,不同材質中其耐熱溫度又有不同
「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是引用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of the Plastics Industry) 在1988年所發展出來的塑膠辨識碼(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目前為世界通用的辨識碼。塑膠辨識符號包含了三個順時針方向的箭頭,形成一個循環狀的三角形,並將編碼包圍於其中,分別編上1-7號,代表著七種不同的塑膠材質。
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
材質常見產品耐熱溫度(℃)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
俗稱寶特瓶、市售飲料瓶、食用油瓶等
60-85
高密度聚乙烯(HDPE)
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如清潔劑瓶、牛奶瓶等
90-110
聚氯乙烯(PVC)
透明的塑膠容器,如清潔劑瓶、糕餅盒、蛋盒等
60-80
低密度聚乙烯(LDPE)
塑膠袋
70-90
聚丙烯(PP)
一次性飲料杯、果汁瓶、豆漿瓶、免洗餐具等
100-140
聚苯乙烯(PS)
養樂多瓶、免洗餐具、冰淇淋盒、泡麵碗等
70-90
其他類(OTHERS),如包括美耐皿、ABS 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壓克力)、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等。
PC:嬰兒奶瓶、運動水壺
PLA:一次性飲料杯、沙拉盒、蛋盒等
PC:120-130
PLA約50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