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6月竣工 明年7月開幕營運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歷經10年興建,今天宣布由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出任董事長,今年5月掛牌運作,預計6月完工,下半年開始引進表藝團體,明年上半年採兩階段場館測試,並於7月正式開幕。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斥資59億元,原定2012年完工,但因建商倒閉等狀況,另尋新建商後,2012年開工,預計2020年12月要完工,曾因特殊球體造型,登上CNN報導8大顛覆建築,但進度再度延宕,又緊鄰士林夜市、劍潭捷運站,被外界批評「士林之瘤」,該中心宣布今年6月完工,外界希望完工啟用,可帶動士林夜市沒落的人潮。
北藝中心由臺北市文化局編列預算興建,當初設定從「公家場館」轉型成「行政法人」,最近召開行政法人董事會,選出首屆董事15位、監事5位,並由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出任首屆董事長。
劉若瑀在臺灣表演藝術領域深耕多年,是早期蘭陵劇坊主要演員、優人神鼓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曾於2008年獲國家文藝獎「表演藝術家」、2015年獲第一屆「總統創新獎」及授頒「國家二等景星勳章」等殊榮。
劉若瑀表示,這次投入北藝中心行政,從藝術創作進入藝術推動,將自己放下成全別人,由於該中心採董事長制,她特別戰戰兢兢,這個名家設計場館,不僅是首都級場館,也是國際級場館,劇場空間結構,提供創作者更大靈感,她將北藝中心定位成全民劇場、藝術人才創意基地、亞洲表演藝術共製中心,希望協助臺灣團隊走向國際。
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現行運作機制包含幾個面向,第一,開館籌備;第二,行政法人作業,兼顧「公共任務」與「專業治理」的場館營運任務,採用行政法人組織營運模式,今年5月1日掛牌運作;第三,建築硬體工程,進駐工地,執行各項工程的協調;第四,軟體先行的規劃及執行,透過舉辦各式活動,包含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亞當計畫、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等,將藝術帶入群眾日常生活。
王孟超指出,北藝中心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所設計,採「劇場魔術方塊」創意構成,採用「3+1」劇場設計為主軸,建築今年6月竣工,再經場館驗收,今年底完成劇場測試,邀請國內不同表演藝術領域團隊進行演出測試,測試項目包含投影、飛人設備、升降舞台、音場、舞台硬度、拆卸式木頭地板等。
王孟超表示,所謂「3+1」劇場設計,其中「大劇場」是針對大型商演、國際節目設計,空間可容納1500席,「球劇場」是全球唯一圓球造型劇場,每一個觀眾席和舞台都等距,這個鏡框式中劇場空間可容納800人席,提供3週以上長銷式節目,甚至觀光「定目劇」演出空間。
「藍盒子」則是採取「黑盒子」形式,這個多形式中劇場,施以深藍色,扮演實驗劇場、城市劇場角色,觀眾席500人到800人,當各自獨立的「大劇場」和「藍盒子」合併後,可成為可容納2300席的「超級大劇場」,不僅世界少有,世界唯三,也是國內第一座巨型劇場。
王孟超提到,北藝中心預計2022年7月開幕,開幕前會進行為期半年的試營運,採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節目測試僅限單一場地,第二階段擴及全館場地,試營運期間規劃多個免費或售票節目,此外,將規劃各式活動,如劇場旅行,透過一條貫穿劇場後台的環狀公共參觀動線,讓參與者一窺舞台設備、後台運作和排演場景,突破劇場框架,重新界定觀看的認知。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由劉若瑀(右)出任董事長,王孟超(左)擔任執行長。(記者黃朝琴攝)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歷經10年興建,預計6月完工。(北藝中心提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明年7月正式開幕。(北藝中心提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採用「3+1」劇場設計為主軸。(北藝中心提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採用「一鍋三味」的劇場設計理念。(北藝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