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扭傷怎麼辦?先冰敷還熱敷?醫教「急救3招」避免扭傷成慣性

腳踝扭傷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不論是日常生活或是運動訓練中,都可能發生意外扭傷。臨床上腳踝扭傷可分為急性和慢性2種,「急性腳踝扭傷」是指發生在48小時內的急性損傷,「慢性腳踝扭傷」則是指已經存在超過3個月的慢性疼痛,最大的特色是有踝關節不穩定的感覺​​。




急性和慢性腳踝扭傷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需要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治療。本文探討急性和慢性腳踝扭傷的區別以及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



急性腳踝扭傷嚴重程度分3級

急性腳踝扭傷,最常見的是受傷方式為腳底朝內、腳背朝外的足踝內翻,外加由上而下的衝擊力,造成足踝前外側的韌帶撕裂,一般來說可依據嚴重程度分為3個等級:

  • 1級扭傷:韌帶強度降低,但無明顯肉眼可見的斷裂,可能會有發熱疼痛腫脹跟瘀血的情形

  • 2級扭傷:韌帶部分斷裂,瘀血與腫脹的情形更明顯,甚至會有行走困難的形況

  • 3級扭傷:韌帶完全斷裂

無論是哪種級別的扭傷,急性期的處理原則都是相似的:

  • 前48小時首要的目標是先退腫與控制疼痛:除了服用消炎藥物外,可予以冰敷,每次冰敷10~15分鐘,將冰敷袋用乾毛巾包裹起來,避免水氣接觸皮膚引起凍傷。

  • 可輔以彈繃做壓迫:將患肢抬高休息以利退腫。

  • 約莫3~4天後,待退腫後即可改採取熱敷或溫水泡腳:每次10~15分鐘,此即為「熱痛脹痛時用冰敷,痠痛悶痛時用熱敷」的原則。




延伸閱讀:
大腿拉傷怎麼辦?醫師親授「4招」在家也能做的復健法

需要特別留意的是,足踝扭傷除了造成軟組織受傷外,也可能伴隨骨折。因此若有以下的情況建議要就醫評估 :

  • 受傷後,患肢疼痛無法承重、行走或站立

  • 肢體變形

  • 即便經過上述處理2週以上,腫脹仍未消退

對於較為嚴重的2級或3級扭傷,會視情況予以護踝或副木做固定。整體而言,韌帶癒合恢復強度約需6~8週的時間,因此當疼痛消退,但韌帶尚未恢復強度前,若要恢復運動則強度不宜過強,建議以小腿伸展拉筋等較為緩和、非劇烈的運動為主,除了可避免再次受傷外,也可以舒緩小腿肌肉緊繃的症狀。

急性腳踝扭傷的照護原則
急性腳踝扭傷的照護原則



慢性腳踝扭傷常見症狀

若急性腳踝扭傷沒有好好保護,像是未耐心休養、復健,尚未完全復原前就進行強度過高的運動,則容易進入反覆扭傷的惡性循環,變成踝關節不穩定,俗稱的慢性足踝扭傷。

慢性足踝扭傷患者常見的描述是「腳踝感到鬆鬆的,不穩」、「那次受傷後,就變得容易扭到,很容易拐到」或者是「久站久走,腳踝就容易酸痛」等等,這些都是慢性足踝不穩定的特徵。



慢性腳踝扭傷2大治療方法

慢性足踝扭傷在治療上有2個重點:

  • 強化臀部與小腿,尤其是臀中肌​​與腓骨長肌​​的肌力:這是因為受傷後容易導致患肢不敢出力,長期下來造成肌肉群萎縮無力​​,無法保護踝關節,使得踝關節不穩定,扭傷因而更難以痊癒。因此加強肌力,像是做雙腿踮腳尖訓練,可促進足踝穩定有助於扭傷的恢復。

  • 針對局部損傷的韌帶,可進行增生療法刺激修復:所謂的增生療法(PRP)是一種針對疼痛源頭進行精準治療的方法,利用超音波來定位足踝韌帶受傷的部位,然後在超音波的導引下,直接向踝關節韌帶注射增生劑,像是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等,刺激韌帶的再生與修復。這種治療方法除了可以有效地改善疼痛外,同時也可增強韌帶的強度,進而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性。完整的療程通常需要接受4~6次的治療,每次治療間隔1~2週,但具體次數還要視傷勢情況而定。

總之,足踝扭傷雖然常見且令人困擾,但只要掌握好上述文中所提到的原則,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接受治療,即可恢復健康,也降低從急性足踝扭傷演變成慢性足踝扭傷,增加疼痛與習慣性扭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