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是社交?「山道猴子」常見四大理財迷思NG行為

「買保險是社交?」金融研訓院今(2日)發布最新「2024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發現包括年輕世代等像「山道猴子」一般的財務脆弱者,一般有追求快速致富等四大迷思,容易尋求非正規金融機構或是人情借款遠高於國外,而且過度輕信網紅「同溫層分化」不管它有無專業證照,財脆者NG行為仍待努力。

延伸閱讀》金研院:國人防詐意識大增 每打6.2通詐騙電話才成功1次

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圖/記者葉憶如攝
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圖/記者葉憶如攝

動畫「山道猴子的一生」劇情講述一位傲慢的年輕人沉迷於成為網紅的虛榮造成財務大洞、人生悲歌。金研院今日發布2024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台灣的財務健康有改善,金融風險抵抗力落於「低」與「極低」的財務脆弱者,比例有減少的趨勢,但仍有不少NG理財行為。

金融研訓院從2020年開始每年進行「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年輕世代原就是「財務脆弱族」,20~29歲因剛出社會,收入不高、儲蓄有限,金融院特別針對財務脆弱者進行了深入質性訪談與分析,結果顯示這些財脆者受限於收入不穩定與對金融的有限認知,他們在金融體系中處於明顯的弱勢地位,缺乏足夠的韌性以應對經濟壓力或突發事件。

財務脆弱者借錢上的共同困難

據金研院調查,財務脆弱者共同困難,包括一、金融機構審核太繁瑣;二、金融機構對收入證明要求過於嚴苛;三、信用條件不佳常被銀行拒絕;四是人情借款方便,以為「至少免息,忘記還免還?」,人情借款比例遠高於歐美等。

四大迷思與NG行為

此外,調查亦發現財務脆弱者有四大迷思與NG行為,一是快速致富迷思與對風險認知不足;二是「買保險是社交而非金融行為」;三是對正規金融體系的恐懼與脫離;四是資訊來源的片面與過度自信。

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傅清源表示,許多財脆者認為買保險是社交不是金融行為,親友需要幫忙買保單時,好像變成有面子、有行為能力的事,而不是看自己的需求。

買保險當社交?金研院院長高一誠說,未來金研院會致力強化推動普惠金融,因為不同保單的目標不一樣,家庭負擔較高的人買壽險時,應選固定單一費率較適合,但沒有一個商品是適合任何人,親友來敲門,若不需要這東西時要婉轉拒絕,要先有基本判斷力才能落實保障。

還有很多民眾的財金資訊來自於網紅KOL,傅清源進一步說,「但他參考的不一定是財經網紅」,例如他參考某網紅打電玩很厲害,但卻片面式相信他一樣很會理財,這是「同溫層分化」的現象。相信的網紅並沒有金融分析師執照,卻能教他買美股、比特幣,傅清源說,這些都是不對的。

年輕人有「投資是一種儲蓄?」的迷思

至於過度自信的案例,傅清源說,比如有年輕人有「投資是一種儲蓄?」這種迷思。他說年輕人搞不清楚投資跟儲蓄的分水線。房價漲了20年,但會永遠這麼漂亮嗎?台股指數永遠會在2萬點以上嗎?這些他們都不會去思考,甚至把有風險的投資跟沒風險的儲蓄當做同一回事,甚至有些年輕人說自己有20萬預備金,但是卻善自挪用15萬拿去旅遊、3萬買手機,「以為都一樣是銀行帳戶中的錢,預備金隨時可挪用」,造成金融決策上的錯誤。他說這些都是NG行為。

傅清源說,希望主管機關強化這些網紅KOL傳遞投資資訊之專業或證照要求、規範新興金融交易平台、強化資訊揭露,尤其是租賃公司,分期付款裡面很多眉角,實際上貸款利率很高等。他建議要結合社會資源,強化打擊金融投資詐騙。至於金融產業方面,也希望不要過度強調銷售,強化員工面對弱勢客戶之理解與諮詢,研發適合財脆者強化與抗風險的金融商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