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後仍「疊影重重」!醫師:選對水晶體是改善關鍵
根據統計,台灣罹患白內障的患者逐年升高,其中有不少人合併有嚴重的散光問題。雖然人工水晶體能改善白內障困擾,卻無法解決「散光」問題,使得術後看東西仍「疊影重重」,眼科醫師建議,想改善此狀況,選對水晶體是關鍵!
老年性白內障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混濁的情形。據統計,國人罹患白內障的盛行率,60 歲以上有 80%、70 歲以上則高達 90% 以上,是老年人很普遍的眼部疾病。
人工水晶體不只一種,各功能有助改善視覺敏感度
目前,白內障治療仍以手術替換人工水晶體為主。根據健保署公布資料顯示,健保給付的「球面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具有屈光特性及良好的穩定性,即可幫助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上,足以應付多數白內障病患需求。
然而,由於每位患者情況不一,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無法完全滿足所有需求,因此,便有著不同功能的人工水晶體出現,以求能進一步改善視覺靈敏度,提升視力,促進生活品質。
白內障合併嚴重散光,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來幫忙
奧斯卡眼科中心醫師梁章敏表示,尤其是許多白內障患者合併有嚴重散光問題,就算進行手術治療、改善白內障問題,散光卻無法解決。術後看東西仍不免有模糊、疊影之感,需另外配戴散光眼鏡、進行雷射手術才可解決。
高雄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龔雅欣指出,散光是一種因角膜弧度不正常而導致的屈光不正,有可能是先天發生,或後天逐漸發展形成。有散光時,眼睛會無法均勻地在視網膜上聚焦,進而導致視力模糊或扭曲。
龔雅欣醫師說:「過去白內障合併散光問題患者如果想要矯正散光,可採用三種方法:一是術後繼續配戴散光眼鏡;二是在手術過程中進行角膜切口手術;三是於術後一至二個月後,再進行雷射屈光手術。」
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擺脫眼鏡糾纏還能濾藍光
梁章敏醫師指出,隨著醫療進步,現今已有「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能讓患有散光問題的白內障患者,在白內障手術之後,能完全擺脫眼鏡束縛,也無需多花雷射手術費用,一次手術就可同時解決白內障與散光問題。
目前新型的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加入日本精密工藝的非球面設計,不但能矯正散光更能減少球面像差,能大幅提升視力品質;並能減少球面像差,提升夜間視力,提供較好的對比靈敏度,獲得更好的視覺品質,讓生活更便利。
此外,更將人工水晶體的顏色設計成黃色,能過濾高能量的有害藍光,提供視網膜更多的保護,減少視網膜損害。也能在術後,提供自然感的亮度與顏色,減低刺眼感或是看到的景象太亮或偏白,增加舒適度。
術後視力品質大提升,還能增加術後滿意度
梁章敏醫師就曾收治白內障合併散光的患者,因單眼白內障求診。在醫師建議下,使用了新型的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術後的裸眼視力達到 1.0 以上,患者的滿意度相當高。
而患者的另一眼,因為在更早期就發生了白內障,因此,只使用了一般的人工水晶體,散光問題無法獲得改善,術後裸視不足 1.0,需另外配戴眼鏡,非常不便。最後經梁醫師建議,進行了雷射手術去除散光度數,才得以完全脫鏡。
他進一步說明,「視力品質」是白內障手術滿意度好壞的關鍵,因為患者進行手術就是為了提升視力,若是無法達到其要求,就會影響滿意度。而「視力品質」的指標,則以術後生活品質的提升來決定。
龔雅欣醫師表示,術後的裸視度數,主要由殘餘的球面度數(近視或遠視)和散光度數決定,殘留度數越多,裸視就越差。「而術前檢查越精確,越能減少殘餘度數;為減少殘餘散光,使用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較為有效。」
如何挑選適合人工水晶體?精密檢測 + 醫病溝通
而如何挑選適合的水晶體?梁章敏醫師說,手術前會進行詳盡的精密眼科檢查,也會進行醫病溝通,詢問患者經濟能力、手術期待、視力要求等,經討論後,再給予人工水晶體的挑選建議,最後決定採用何種人工水晶體。
小知識:術前評估,你該跟醫師討論…
生活型態:將平常的工作和生活習慣考慮進去。
需求選擇:需要看遠或看近、是否有開車需求等。
經濟狀況:手術預算多少、是否有買醫療險等。
龔雅欣醫師進一步說明,而患者若有意植入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術前醫師會謹慎評估患者散光,是屬於角膜規則散光,或是角膜不規則散光。
若屬不規則散光,則無法以散光人工水晶體來矯正;若角膜散光是規則散光,再考量手術原就會增加的散光度數,透過電腦系統運算,就可找出適合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讓患者術後降低散光干擾,擁有清晰視力。
術後該如何照護呢?龔醫師提到,只要依照醫囑使用抗生素及類固醇藥水,來防止感染及減輕炎症反應;生活上,只要注意別壓迫患眼、不提重物、避免低頭、禁止俯身、防水濺眼、劇烈運動,並避免揉擦眼睛等即可。
文 / 黃慧玫、圖 / 巫郡俊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