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政府債務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朝野為了政府債務爭吵不休,在野這一方認為七年來政府舉債逾2兆,執政者說只有4千多億,何以兩邊數字差這麼多,是有人說謊?或是有人誤解?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首先,何以在野黨,甚至專家會認為政府債務劇增?因為過去幾年政府經常編列特別預算,而特別預算的財源逾九成五來自舉債,只有極少數移用歲計賸餘,依據官方資料,近七年的特別預算包括:前瞻計畫的8,400億,防疫紓困的8,394億,海空戰力提升計畫2,369億,新式戰機採購計畫2,472億,疫後全民共享計畫3,799億,加總這些別預算已逾2兆。

看到這些數字,這就難怪人們會認為七年來政府借了很多錢,債留子孫。然而,七年來政府債務果然增加了2兆嗎?未必,上面這些數字是預算數,也就是規劃這麼做的數字,至於有沒有這麼做,得看實現數,或決算數,據財政部統計,108年原來要舉債2,042億,最後只借了780億,109年準備舉債4,652億,後來只借了2,470億,110年的舉債預算6,024億,這個數字空前絕後,然而最終也只借了3,370億,111年也一樣,原來舉債預算4,636億,後來只借了1,550億。

長期以來,特別預算的增加,和債務的增加可說是桴鼓相應,然而,過去這些年有點不太一樣,最後實際舉債的數字都不及預算數的一半,這就是何以七年來特別預算加總逾2兆,而實際舉債額度不及5,000億的原因。

那麼,我們得再問一個問題,前瞻、紓困這些計畫所需的錢不是來自舉債,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沒錯,有點像從天上掉下來,這七年(105~111)股市出奇的好,證交稅收了9,500億,比預算數多了1,500億,證交稅是機會稅,多了這麼多的稅收,自然可以少借些錢。

廣告

此外,雖然過去三年適逢疫情,但由於遠距商機的資通、電腦及半導體都是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產業,因此營所稅、關稅、綜所稅的實徵數都遠超過預算數,七年來營所稅超徵3,500多億,綜所稅也超徵2,100億,關稅也比預算數多了300億。

過去幾年,疫情雖降低消費意願,影響營業稅的收入,但在政府年年發消費券的帶動下,加以去年解封,處處可見報復性消費,因此七年來的營業稅實現數也比預算數多出1,000多億。另外,更讓人驚嘆的是,七年來連遺產稅的決算數也比預算數多了200億。

綜合七年來中央政府的稅收決算數,比預算數多了近9,000億,這意味著,政府可以少借9,000億,這正是七年來債務增加不到5,000億的功臣,試想,若少了這9,000億,七年來所增加的債務將達到1.4兆,再加上112年擬舉債4,000億,隨後國防特別預算要執行到115年,最後自然要升破2兆。

總的來說,七年來政府稅改帶來了稅收確有貢獻,但更重要的是幸運神的眷顧,一切都來得正是時候,才會讓證交稅、營所稅、關稅、甚至遺產稅扶搖直上,結論是好運使得稅收連年成長,正是讓巨額債務消失的原因。

小檔案■中央政府稅收實現數(決算數)與預算數,常會因對景氣判斷的誤差,而有超徵、短徵,以馬政府的八年(97~104)而言,總計八年實現數比預算數少了1,500億,反觀蔡政府前七年(105~111)則實現數比預算數多出了9,000億。

小檔案■馬政府前七年(97~103)歲入平均年增率0.9%,不如蔡政府前七年(105~111)的5.4%,因此即令同期間歲出(年度預算加計特別預算)平均年增率僅1.9%,遠低於蔡政府的4.9%,由於稅收太少,故而七年舉債仍達1.5兆之多。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亞太電開新局 遠傳扮靠山
外資期現貨 由空翻多
倒數剩六天 內資拚作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