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切換三種身分 成功寫出好文案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寫作,想必是現代不少人頭痛的一門課。不管你是要寫長篇報告的學生、剛入職場的新鮮人、在工作上遇到瓶頸的上班族,甚至是文字、內容創作者,可能都常在為了如何寫出精確、漂亮、充滿說服力的文字而努力學習著。但只要用對方式,就能讓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脫胎換骨。
日本人氣寫作指導專家、慶應義塾大學特聘講師山田紫霓在著作《從沒想法到有想法的精準表達寫作術》中,鉅細靡遺教大家如何將內心想法,寫成流暢的文字,從思考、面對自己內心,慢慢寫出好文。其中一篇對職人非常受用,在寫文案時,必須先好好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並適時切換三種身分,更能打動對方的心。
以下全文摘自日本暢銷20年《從沒想法到有想法的精準表達寫作術》
拜託他人幫忙時,適時切換「三種身分」,讓人更願意助你一臂之力。
請託文的第一人稱
在最後這一小節,我想要請教正要動筆寫請託文的你,下面這個問題: 你是誰?
我希望你不要認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咦?怎麼問這種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在書寫請託文時,確立「第一人稱」是誰,是請託文寫作時相當重要的一點。
回頭看到剛才的請託文中,至少會看到我這個人所具備的三種身分。
任職A公司員工的我
幫讀者發聲的編輯的我
我這個人本身
而你也是一樣:
代表公司的自己
幫委託工作者(客戶)發聲的自己
自己這個人本身
像這樣子,每個人都有數個不同的身分。當你在寫請託文時,請留意自己該用哪一種身分來書寫。為了讓文章更清楚好懂,可嘗試分別以這三種不同的身分來寫看看。
任職A公司員工的我
老師的文字與本公司的理念極為相仿,甚至可說有許多重疊之處,比如努力給予每一個人在成長路上的支持等,若是能邀請到老師接受本公司採訪,將會是本公司莫大的榮幸。
幫讀者發聲的編輯的我
關於這個議題,讀者的見解呈現相當兩極化的現象,有些極好、有些極差。我認為如果是老師的話,或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給讀者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契機。讀者們正引頸期盼著老師獨到的想法。
我這個人本身
說來真難為情,我本身是老師的死忠書迷。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把老師的所有作品全部都看過了。請老師務必給予我這次能夠與您共事的機會。
以上參考,不是說要你在寫文章時,一定要從中選出哪種「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因為每一種角度都有其優點與缺點。
舉例來說,對於素未謀面的對方而言,把公司當作第一人稱,以「本公司⋯⋯」來敘事的時候,會比用個人立場去敘事來得更加有說服力。對於具有高知名度的公司來說更是如此,對方會認為這家公司對自己寄予厚望,這是相當振奮人心的事情。
不過,若分寸拿捏不當,一再強調「本公司如何如何,本公司⋯⋯」的話,只會給對方留下狐假虎威、裝腔做勢的形象。
另一方面,「幫客戶發聲的我」呢?編輯代表讀者,這就好比餐廳的老闆代表客人, 說出客人的心聲一般。這麼一來,接受委託的那一方,也能更理解工作的意義了。
比如說,當餐廳老闆請工人們協助室內裝修工程時,對裝潢工人說「希望能夠讓客人有個舒服安心的用餐環境,請麻煩使用較為簡樸的壁紙花色」的話,這種方式相較於餐廳老闆用自己的興趣來拜託工人做事,應該更能夠打動工人的心。
只不過,若是沒有足以代表客戶的根據的話,將會令人起疑。又或者,像是「你如果不接受這份委託,廣大的一百萬名讀者可不會善罷甘休喔」這種氣勢過盛的話語,也只會給對方一種盛氣凌人、以大欺小的感覺。
第三種身分是「我這個人本身」,你怎麼看呢?
無論再怎麼從工作的角度去看,都仍無法完全跳脫出個人立場。從前,我在與一位設計師討論時,曾經發生過類似以下激怒對方的事情。
「讀者如何如何、公司如何如何什麼的,那山田你自己對於這次的設計,到底有什麼看法呢?我想聽的是山田的意見啊!」
如果太過於在意顧客問卷調查或公司營運方針,而被牽著鼻子走的話,很容易讓自己變得沒有主見,又讓對方產生不愉快的感覺。在工作場合中,有時誠實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是獲得對方信賴的一條捷徑。
相反地,若是個人太過強出頭的話,又會變成怎麼樣呢?
「我從很久以前就是你的死忠粉絲,能夠與你共事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當對方聽到這些話時,想必會很開心,這些是可以傳達給對方也無妨的心情。
不過,若僅僅只有這份心情,是否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呢?
從被委託的那一方來看,很有可能會演變成這種局面:「你只是為了滿足你個人的私欲才委託這份工作給我嗎?用個人的興趣來決定工作,這樣子做可以嗎?」
當我還是新人階段時,完全沒有意識到這邊所提到的第一人稱用法。而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委託、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絕、到逐漸地被接受,在這反覆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最後我整理出了頭緒,選擇以「幫讀者發聲的我」為主要方向,而這也成為我最常使用的委託方式。
我的另外兩種身分,即A公司員工與我個人本身,則會在某些重點時刻出現。
在當時,很可惜的事情是,不論是身為編輯的我本人、或是負責編輯的雜誌,都不是那種一說出名號對方就能知道的知名媒體。另一方面,我認為這些在第一線擔任工作人員的人們,雖然他們不清楚關於這本雜誌的事,但其實很關心背負未來責任的高中生,並且願意參與、給予支持。
因此,我逐漸了解到,與其一直使用強調自己個人本身的話語,像「我什麼什麼⋯⋯ 我如何如何⋯⋯」等,不如使用讓對方有如直接看到高中生讀者的委託方式,會比較輕鬆且確實達成目標。這件事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對於人際關係的發現。
上述例子僅僅是我個人經歷,不過我希望當你在面對不同的人際關係時,比如與自己、與對方、與公司、與客戶等,能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立場,「現在正在委託他人的『我』究竟是誰?」
重視自己個人的想法,拓展視野去看自己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不要錯過任何與之相關的人們。這種完美平衡,就是最佳的第一人稱。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新冠肺炎+流感雙重夾擊 專家曝你不知道的益生菌驚人好處
亞洲益生菌權威:這關鍵三個字 竟大大決定你的健康
「當醫生同為病人」看診路上主動脈剝離 更能懂痛與脆弱
護理人員為何愛喝珍奶?名醫陳志金曝背後血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