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3件事,買債券ETF報酬穩穩賺!

Getty Images/iStockphoto

想趁著債券殖利率來到10年高點,配置一些債券資產部位,但卻不知道怎麼下手嗎?在台灣,投資人比較方便接觸的商品是債券基金或是債券ETF。不過不管哪一種,買進之前,都應該要先了解債券的發行主體、信用評等、以及存續期間等,確保選擇的標的符合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同時又能帶來合理報酬。

債券,可以理解為「發行人跟投資人借錢,且約定給付利息及到期返還金額」的有價證券,所以,發行人、發行期間、利率,這三個要素可以說是認識債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入門功課。

發行人:簡單分為「公債」或「公司債」

債券的發行人最簡單可以分成2大類:政府、公司。若由政府單位所發行,稱之為「公債」或「主權債」,譬如常常聽到的「美國公債」,就是美國政府所發行的債券。若是一般企業所發行,則稱為「公司債」。

發行期間:用「存續期間」判斷債券價格對市場利率敏感度

債券發行時會有發行年限,通常是1年以上至數年不等、或無到期日。假設發行時,設定發行年限為5年,那麼5年後債券就會到期,發行人除了在這5年間必須按期支付約定的利息外,債券到期時,還必須將本金歸還給投資人。

而常看到的「存續期間」是指投資人回收本息的實際年限,零息債券因為在到期日才有現金流入,所以存續期間等於到期年限,而一般有配息的債券,存續期間會小於到期年限。投資債券時,利率變化是主要風險之一,當存續期間愈長,對利率的敏感度會愈高,所以波動也會愈大。

利率:實際收益要考量「殖利率」

債券發行時,也會約定每年要給付多少利息,這個發行時的約定利率,稱為「票面利率」,但因為債券可以在市場上買賣,所以在配息金額不變的狀況下,可以用市價換算出「殖利率」。舉例來說,假設某債券發行時,價格為100元,約定每年給付「票面利率」3%的利息,即為3元,但是債券發行後流通在市面上,成交75元,此時「殖利率」為4%。

前述說過,債券等同於發行人跟投資人借錢,所以發行人能不能在約定的期間支付利息、最後把本金歸還,是投資債券很重要的評估要素。但一般人難以判斷,所以市場上有一些專門評估債券發行人信用的公司及機制,常見有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惠譽(Fitch)等。

用白話文說,他們會視發行人的信用狀況,給予「信用評等」,雖有不同等級,但可概括分成信用較高的「投資等級債」、及信用風險較高、發行人違約率較高的「非投資等級債」。

在投資上,因為台灣人可以接觸的多半都是「一籃子債券」,所以可以先關心該基金或ETF的標的是著眼於哪種「信用評等」的債券,擔心風險,就選擇以投資等級債為主的商品。接著,再看看存續期間,因為存續期間愈長,對利率變動愈敏感。最後,再參考該標的過去的配息,看看殖利率的狀況是否符合預期,就可以選出相對符合自己需求的債券商品。

👉看更多專題內容【抗通膨投資術 讓你的錢不再變薄】

👉掌握全球不動產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