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新南向 夏立言:富美鑫成功仍可複製

工商時報【楊日興】 在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下,如何前進東南亞這塊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市場,是許多台商心中的問號。富美興(富美鑫持有富美興70%股份)20多年前在越南胡志明市的造鎮計畫,至今仍被公認是台商在海外最成功的造鎮成就案例之一。 而外交官出身,曾任陸委會主委的夏立言,去年轉換舞台到民間企業工作,任富美鑫集團的副總裁,對東南亞有深刻的了解。 對於台商「新南向」的建議,夏立言以他多年駐外的經驗,向本報詳述當前東南亞對台灣的看法,以及台商進入當地市場的機會,並且解釋台灣對於東南亞排華等刻板印象的背後原因。 富美鑫是早期台灣南向的代表性企業,在越南顯具備一定聲望,尤其過去人稱「越南王」的丁善理耕耘當地,對越南發展貢獻良多。夏立言舉丁善理為例,呼籲我政府與業界要做出有遠見的「新南向」。以下是夏立言專訪紀要: 問:富美鑫是南向政策的成功案例,在過去可能有天時地利等因素,未來台商還有複製這種成功的可行性嗎? 夏:我認為該參考的重點,是富美鑫為何能夠成功。富美鑫的創辦人丁善理先生相當有遠見,他抱持著為了越南更好的想法去開發當地,而非只是單純逐利,若沒有這種心態和遠見是無法有今日的成就。 1990年代初期富美鑫進入越南時,胡志明市南部地區都是沼澤地,越南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加上美國對越南全面禁運,當時全球極少有人看好越南。但丁善理先生可以在那塊無人看好的沼澤地中,看到它20多年後的發展榮景,這沒有相當的眼界是不可能做到的。 當時,丁善理先生是針對越南的開發需求來做正面回應。越南領導人稱缺電,他便在當地蓋了協孚發電廠;越南領導人說沒有工作機會和外匯,他把台灣的成功經驗複製過去,在當地設立越南首個加工出口區:新順加工出口區,並且劍及履及快速做起來,製造就業、創造外匯。 此外,從前法國人規畫胡志明市時,是按照40萬人的規模去設計城市,1990年當地人口已逾400萬,居住條件很不理想。因此丁善理先生在胡志明市第七郡規劃了一個最適合人居的富美興區,他甚至規劃出一條120公尺寬的阮文靈大道,這是為了越南總有天會需要的捷運預留空間,因此具備遠見與執行力真的重要。我認為現在南向的機會還是有的,但要看台商有沒有這種Vision,以及敢不敢去實現。 問:您擔任過駐印尼代表,非常熟知東南亞當地,當地是如何看待台商投資的呢? 夏:東南亞的政界、業界多認為台灣是個小而精美的經濟體,擁有很好的技術、品質和科研能力。在當地大型賣場中,台灣商品往往和歐洲貨一同列於最顯眼處,因為在當地人心目中,台灣就代表優良品質、先進技術。 東南亞國家希望台灣進入當地,例如印尼便很希望台灣的高科技農業技術進入,因為他們對台灣的能力很信任。另一方面,台灣也有很多企業散佈在東南亞各地,但鮮少人知。 我在印尼時,曾經和當地官員說,我們一家寶成可以雇用你們14萬名工人,官員聽了都很吃驚,因為我們有很多廠商都非常低調。我認為很多台灣廠商在東南亞各地做出許多貢獻,但或許當地並未感受到。 問:越南、印尼均發生過排華事件,會不會對台商進入造成影響? 夏:這就是台灣普遍對東南亞不了解的例子。譬如印尼排華有其歷史背景,事件發生在1997、1998年,起因是政治人物的操弄,加上排富等因素。而從現在來看,印尼發生排華事件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為,華人在印尼做了許多回饋社會的公益活動,尤其像慈濟,影響了許多印尼人,我認識的一位印尼宗教部副部長曾對我說,他太太最愛看大愛電視台。相信在印尼民主化,更多華人官員出現後,種族情況將繼續改善。 至於2014年越南的「513」排華案,其實整場暴亂也是有政治團體幕後操作,而且只發生一個晚上,雖有工廠被燒毀,但台商也都已經回去,甚至加碼投資。很多台商說絕不去越南,但如果深入了解背景、解決方式,其實就不會把排華問題想得過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