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過度使用恐致無藥可醫 「4不1要」防抗藥性

全球逐漸擺脫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威脅,但另一個風暴──「抗藥性細菌」卻正在醞釀。根據國內監測資料顯示,疫情期間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激增至9成;要減少抗生素抗藥性,民眾又可以怎麼做?醫師提出抗生素用藥解方與要訣,供民眾參考。

今年(2022)6月,美國疾病管制署(CDC)發布一項報告,直指新冠疫情爆發後,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提高,導致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呼籲醫界重視此議題。國外研究顯示,新冠患者如果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5倍的住院時間。

我國疾管署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系統,在2022年第一季監測報告也顯示,加護病房患者病原體檢驗報告中,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激增至9成,例如克雷白氏菌、鮑氏不動桿菌。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到2050年,台灣恐每5人就有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無藥可醫而死亡。

(重症病人經常需要使用許多管路,容易造成感染並需要抗生素治療,也可能增加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率。圖片來源 / Pexels)

重症病人易合併細菌感染 加重抗生素抗藥性問題

為何COVID-19疫情會加重抗藥性細菌的問題,甚至可能催生更多「超級細菌」?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解釋,加護病房的重症病人身上往往布滿管路,加上抵抗力差,因此容易細菌感染,而新冠重症患者大多是年長、免疫力較差的病人,讓抗藥性細菌更有機會伺機而動。包括克雷白氏肺炎菌、鮑氏不動桿菌、腸球菌、綠膿桿菌等,都是醫院常見的抗藥性細菌,抗藥性比例從2~9成不等。

國內研究顯示,因感染合併菌血症入院的肺炎患者中,每5人就有1人是感染多重抗藥性克雷白氏肺炎菌,病人28天死亡率高達36.5%;另外,鮑氏不動桿菌的抗藥性比例也達9成,幾乎只剩1、2種藥物可以使用,且還可能有嚴重副作用,例如腎功能損傷;但在無藥可用的情況下,仍不得不用。

半數區域醫院僅1名感染科醫師 院內感染、抗生素管控陷危機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面對抗藥性危機,充足的感染科醫師及多樣性的抗生素藥物是關鍵。舉例來說,2022年第一季,克雷白氏肺炎菌在醫學中心的抗藥性相較2021年下降了11.5%,在區域醫院卻上升18.2%。

王復德強調,重症病人的用藥治療有賴跨科醫師合作,因為病人可能在腫瘤科、胸腔科等不同科別接受治療,抗生素使用及感染管制則是需要感染科醫師的專業。但現今國內感染科醫師大多留在醫學中心,超過半數(50.7%)區域醫院僅有1名感染科醫師,「地區醫院更不用講」,嚴重人力缺口讓抗生素及感染管理面臨重大挑戰。

主因之一是,感染科醫師責任重大,必須執行抗生素管理、院內感染管控、防疫等,目前卻無健保給付。在缺乏誘因的情形下,解決人才荒的根本之道就是將醫院感染管制及抗生素管理納入健保給付,鼓勵更多醫師加入感染症專科,王復德說。

(醫師表示,發燒不一定是感染,感染也不一定是細菌所引起,因此不是使用抗生素都會有效。圖片來源 / photoAC)

抗生素使用3大迷思破解 1口訣防抗藥性

除了醫療專業人員把關,民眾的配合更是不可少。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指出,民眾對於抗生素使用有3大常見迷思,可能導致抗生素濫用、甚至增加抗生素的抗藥性:

迷思一/發燒一定是感染嗎?

A:不一定。發燒除了感染症之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例如淋巴瘤,因此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王復德補充說道,診所大多無法進行詳細檢測或檢驗病人感染何種病菌,有時病人發燒一、兩天就可能會開抗生素,多為針對一般常見細菌的廣效型抗生素,藥效不會太重。有時確實會藥到病除,如果對病情還是無效則會建議轉院。

迷思二/感染一定是細菌感染嗎?

A:不一定。感染也可能是病毒造成,使用抗生素治療就不會有效果。

迷思三/感染用抗生素一定有效嗎?

A:抗生素只是抗微生物製劑的一部分,治療感染還是要對症下藥,精準治療,例如對抗細菌感染要用抗細菌藥物,對抗病毒感染則要用抗病毒藥物。

陳宜君也提醒,預防抗生素抗藥性要謹記「4不1要」:

‧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 「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

‧ 「不」吃他人的抗生素

‧ 「不」要隨便停藥

‧ 「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今年10月底,世界衛生組織於世界衛生高峰會指出,「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雖然鮮少於媒體報導,卻是一個將威脅我們重返醫療黑暗時代的沉默疫情。」但若能施行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可有效減少18%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王復德說。

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也揭示,疾病流行有不同形式,抗生素抗藥性也是一種全球性的流行,影響力道不比COVID-19來的小,且短時間內難以找到特效藥,「如果人類要活下來,這場仗我們不能輸。」

延伸閱讀:

避免超級細菌反撲!中國附醫開發國內最強AI:精準用抗生素、預測抗藥性與敗血症

抗生素副作用和禁忌有哪些?看懂抗生素種類、正確用法

疫情期間細菌抗藥性增3倍 醫:「四不一要」防未來無抗生素可用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