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口腔癌,還能活多久? 一位醫師對病患的感性告白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醫生點了點滑鼠、看著電腦,緩緩轉身面向病患與家屬宣告確實為口腔癌。一名49歲陳先生,當時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與面露愁容的太太,進來門診聽取上回切片的報告。此時,氣氛停滯,先生似乎早已心裡有數;太太則是低聲啜泣、潸然淚下。醫生靜觀其變、思索該如何解釋。隨後太太壓抑的情緒終於爆發,開始啼哭抱怨先生:「叫你戒檳榔,你就不聽」。接著焦急追問醫生:「怎麼治療、第幾期?還有救嗎、還能活多久」?上述情形在門診中不斷地上演。

病理切片確認後 再檢查口腔癌分期

衛福部屏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鄭凱元表示,一旦診斷出口腔癌,醫生將安排一系列檢查來確定癌症的分期。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造影、正子攝影、超音波檢查、核子醫學攝影、X光檢查、胃鏡、血液學檢查等等。依照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的TMN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之有無(N)、是否有遠端轉移(M)分期系統,可將口腔癌分為零至四期。
第零期即原位癌腫瘤,細胞局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第一期腫瘤小於或等於2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二期腫瘤界於2至4公分之間,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三期病灶大於4公分,而不侵犯附近深層其它組織,無頸部淋巴結轉移;或病灶不論大小,可觸摸到同側頸部單顆小於三公分的腫大淋巴結。第四期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腫瘤侵犯鄰近的組織,如穿過顎骨外層、深入深層肌肉、上顎竇、皮膚、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對側或兩側頸部淋巴結轉移、單側頸淋巴結已超過3公分、已發生遠處器官轉移等。

治療方法依臨床分期不同 手術、化療及放療

至於治療,根據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準則,口腔癌原則上以手術切除為主。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常合併使用於晚期術後的病患,或在某些情形下當成替代療法。手術程序大抵可分成三部分,原發部位的切除、頸部淋巴結廓清、傷口重建。第零期及第一期的口腔癌往往只需要將原發部位切除即可,第二期以上的口腔癌則需加上同側或雙側頸部淋巴結的清除,第三、四期較晚期的口腔癌因原發部位切除範圍大,則可能需要拿取手臂或大、小腿的游離皮瓣予以重建。放射線治療對於第一期及第二期小的侷限性腫瘤有效,可做為替代療法。對於第三及第四等晚期的病人,則須合併手術或化學治療。
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須行手術後放射線治療,單獨使用化學藥物治療並無法治癒口腔癌症。
由此可知,口腔癌的治療是一種多專科、多團隊的合作。包括耳鼻喉科、牙科、整形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復健科、營養師、癌症個管師、護理師團隊、社工團隊等等,即所謂客製化的整合式全人照護。

口腔癌之存活率 愈早期愈佳

一般人最關心的預後情形。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分析,民國96年至民國100年國人口腔癌的五年存活率第零期83.2%、第一期76.9%、第二期67.7%、第三期54.9%、第四期33.3%口腔癌仍高居男性十大癌症第四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明顯優於晚期。

雖然醫生都知道這樣的統計數字,但要醫生回答能活多久,還是相當殘酷。畢竟醫生不是上帝,怎有權決定生死。鄭醫師始終認為統計數字只是參考,每個病患能存活下來那都是奇蹟。死亡縱然可怕,但絕望更令人恐懼。當醫生說出還能活多久的時候,是不是就扼殺了生存的希望了呢?醫師幫稚嫩孩兒洗澡時,當問他還要洗多久時,總是天真回答說要「好久」,希望日後也能自在地回答病患:「你還能活好久」!

【延伸閱讀】

肺癌新一代ALK標靶納健保 無惡化存活期1年增至近3年
怕新冠不敢到院回診? 醫師教糖友如何抗疫不「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