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夕》蔡政府的淨零轉型應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不平等」著手
全球最富有的125位億萬富翁,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加總起來比整個法國還多。(圖片來源/pxhere)
2021年地球日蔡總統宣示台灣將於2050年進入「淨零排放」,環保署接著將馬政府時代的《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增添「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略作修飾,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國發會也在2022年下半年密集舉辦50場以上的社會溝通,於2022年底推出「臺灣2050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
《氣候變遷因應法》以課徵碳稅及開放產業排放權交易,作為減量主要手段。「臺灣2050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沒有禁用化石燃料的期程,2030年目標比先前多減4%,寄望尚不成熟的「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為抵銷國內CO2排放的唯一希望。含糊、缺乏重點的手段與戰略不僅實際可達成的效果有限,還可能因為將負擔轉嫁給弱勢者,擴大貧富差距。
平均增溫攝氏1.15度,全球氣候瀕臨崩潰
從199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舉辦第一次締約國大會(COP 1)以來至今已28年,氣候變遷問題不僅未減緩反而日益嚴重,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資料,2022年全球平均增溫(與工業革命前相比)達攝氏1.15度,看似不多,但前所未見的災難已一再發生,一次比一次駭人聽聞。
2021年6月加拿大溫哥華附近利頓鎮(Lytton)接連三天氣溫高達攝氏50度,隨後乾旱引發的野火燒毀整個小鎮。2022年2到4月,澳洲東南部遇到一連串暴雨侵襲,洪水才退去清理完,又再度被淹。
類似狀況今年初發生在紐西蘭,短短兩周內連番因為罕見暴雨、熱帶氣旋引發洪水。2022年耶誕節前後,世紀罕見的冬季風暴侵襲美國中部與東部,由南到北影響全美三分之二地區;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記錄從1980年起每年災損超過10億美金的天災種類、數目與損失,發現天災數目與災損逐年上升中。
台灣能一直很幸運嗎?
天災不僅限於突如其來的劇烈天氣,長期高溫、缺乏降雨引發乾旱更難調適。2018年初,南非4百多萬人的開普敦市瀕臨無水可用的窘境,幸好一場及時雨解除困境;2022年夏天,歐洲經歷數百年來罕見的乾旱,主要河流喪失運輸功能,部分甚至斷流;今年春天如果沒有足夠的雨水,問題更加嚴重可能威脅民生用水。
而美國西部七州4000萬人仰賴用水的科羅拉多河,在多年持續地進少出多,加上暖化加速蒸發,導致上游鮑威爾水庫僅剩不及1/4容量,如果現況持續,半年內將無法發電,水位再降就無法供水,下游農業以及洛杉磯、聖地牙哥與鳳凰城等大都市民眾屆時只能自求多福。
台灣曾於2021年春嚴重缺水,日月潭變成一片大草原,西半部縣市要求工業節水並減壓供民生用水;旱象靠著6、7月一連串豪大雨解除。去年起沒颱風,又缺乏足夠降雨,曾文水庫蓄水僅剩兩成,是前年發生的百年大旱會再度重演?到目前為止,台灣很幸運地沒有因極端天氣陷入困境,可能一直都很幸運嗎?氣候變遷日趨嚴重,水已不能再被視為理所當然應得的資源。
中國與印度是排碳大國,包辦第一及第四名
「共同但有差異的減量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是UNFCCC楬櫫的基本原則。九O年代國際社會開始討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問題時,氣候變遷問題主要由工業國家歷史排放累積導致;發展中國家排放低且工業起步晚,卻是氣候變遷衝擊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因此1997年「京都議定書」僅規範38個工業國家。
21世紀開始,工業國排放緩緩下降,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經濟快速成長,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突飛猛進,全球CO2排放在1990到2015年間增加60%,其中八成以上增量來自發展中國家排放的增加,2021年全球排放前20名中一半是發展中國家,中國與印度分列第一與第四。
僅工業國家減量不足以減緩氣候變遷,2015年底UNFCCC第21屆締約國大會(COP 21)通過的「巴黎協議」要求所有國家都須提出「國家自願減量承諾」(NDC);目標控制增溫遠比攝氏2度低,追求增溫不超過攝氏1.5度;人為排放盡早達最高峰,並於本世紀中開始,人為排放與自然吸收相當。蔡總統的「2050淨零排放」與國際趨勢相當吻合。
據科學家研究,全球增溫如果能控制在攝氏1.5度內,生態體系勉強可以維持現貌,但人類總CO2排放不得超過2.75兆公噸;從工業革命到2020年底,人類總計已排出2.45兆噸CO2,只剩3000億噸的排放空間;以2022年全球CO2排放約360億噸速度估計,十年內就超出增溫在攝氏1.5度的可容許量。減緩氣候變遷在人類可接受程度的機會即將消逝。
全球最有錢10%的人排放全球近半二氧化碳
2022年8月巴基斯坦在經歷酷熱後,上游冰川融解加上超強大雨,淹沒三分之一國土,摧毀200萬公頃農田,上千名民眾喪生,3300萬民眾流離失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沉痛地表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應該承受如此嚴重的天災,尤其是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微乎極微的巴基斯坦!」
法國「世界不平等研究室」於2023年初公布「2023氣候不平等報告」,結果顯示:全球最有錢的10%人擁有全球75%財富,排放全球48%的CO2,僅承受3%氣候變遷衝擊;財富在全球平均以下的50%人只有全球2%財富,排放11.5%CO2,卻承擔75%氣候變遷衝擊造成的損失。前者有非常多機會可以透過保險或貸款減緩氣候衝擊造成的財物損失;對後者言,透過金融機構減緩財物損失像天方夜譚。
富人與一般人因衣、食產生的碳排差距有限,生活裡,行為所造成的碳排差異最大:私家轎車、遊艇、飛機甚至太空船。但富人的財富多來自於事業投資,如果將企業製造過程中的碳排放依比率由股東分攤,投資事業產生的碳排占極富者排放的一半至七成。
全球最富有的125億萬富翁,年排碳量相當於一個法國
樂施會(Oxfam)2022年研究發現:全球最富有的125位億萬富翁每人每年約排放310萬噸CO2,是全球最高收入10%之外的90%民眾年平均排放的1百萬倍,125人總計排放比6700萬人的法國還高;其中僅一位投資再生能源,其餘均投資高污染產業!這些極富者或實際掌控,或可以影響許多跨國大公司的決策。
對富者而言,氣候變遷沒有造成太多不便,甚至因此累積更多財富,自然缺乏配合減緩氣候變遷的誘因。這是全球減碳至今窒礙難行的關鍵之一。
蔡政府預計減碳排2%,實際僅1.3%,減碳動力不足
台灣超過九成的能源來自進口化石燃料,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資料,2019年總CO2排放在全球排第22名。馬政府在COP21前提出的「國家自願減量承諾」是以2005年排放為比較基準,2020年排放較基準減2%,2030年減20%,2050年減半。
蔡政府的「國家自願減量承諾」沿用馬政府的排放基準,2030年排放從減20%改為減24%,2050年淨零碳排。只是,2020年預期排放減2%,實際卻只做到減1.3%,顯然減碳動力不足,讓人質疑2030、2050年目標是否能實現。
台灣是世界的縮影,當然也存在排放不平等問題。根據能源局統計資料,2022年臺灣平均每人每年用電1.1萬度。依台電公司電價公式計算,三口之家夏月至少每期電費應該在3.5萬上下,實際並非如此。
齊頭式單一碳稅只會增加弱勢者負擔,對降低碳排沒有幫助
住商僅消耗總電量的三成,其餘七成是工業用;住商與工業的總能源消耗型態與用電相似。台灣現有20%家庭生活入不敷出,僅排放基本生活必需所產生的CO2,對應工業消耗七成能源排放的CO2分給他們的投資人,就可以瞭解台灣CO2排放不平等狀況。
投資是有選擇性,投資人在分享企業利潤同時也應承擔合理的環境責任。 根據UNFCCC「共同但有差異的減量責任」原則,有能力者應該負擔較多的責任;政府為了推行產業排放權交易,已經開始盤點企業的碳排,只須將企業製造過程產生的CO2分攤給投資人,對應碳排放量以累進費率課徵碳稅。
投資人可以選擇要求企業降低碳排放以減輕個人負擔,或轉投資其他標的,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也可促使產業轉型。齊頭式的單一碳稅只會增加弱勢者負擔,而富人無感,對降低CO2排放沒有幫助。如果極富者從投資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轉向對環境社會有善產業,或許人類仍能及時阻止氣候的崩壞。台灣淨零轉型至少應從瞭解與縮減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平等開始。
更多信傳媒報導
離職理由都假的?近8成勞工拒說真心話 企業挽留成功率僅20%
俄烏戰爭一週年》拜登親抵基輔會見澤倫斯基 再給烏克蘭5億美元軍援
民調》總統大選侯友宜3成2重回領先位置 民進黨將面臨政權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