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面對退休沒有魔法
「面對退休沒有魔法」,金管會主委彭金隆18日出席工商時報主辦「新大人智富學」樂齡高峰論壇時表示,面對退休只有兩個重要要素,即時間與選對工具,如果有夠長的時間,選對的工具後符合自己財務能力量力而為,自然會產生累積效果,並呼籲民眾退休規劃「越早越好」。
彭金隆說,「新大人」指40~65歲退休前人生最黃金時期,也是目前社會經濟重要支柱,這群人接下來會面臨超高齡社會的新挑戰,因此也有「面對新挑戰的大人」意涵,新大人除要滿足自身的退休需求,也還有上一代的人要負責,退休時面臨雙重壓力。
退休規劃是每個人都須審慎考慮的課題,但面對退休規劃時人的心理很有趣,對很多民眾來講退休是2、30年後的問題,也有些人是眼前的問題,但都不是明天就發生,主觀上知道退休的風險非常高,但不一定每人都能感受到,所以很多人在做退休規畫時總是只想到明天,直到最後才發現「為什麼會不夠?」就行為經濟學角度,人們會特別看重眼前利益,認為眼前的享樂或消費會有更高價值,因此要把錢存到以後再花,對很多人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退休規劃就是要跟人性面做對抗。
彭金隆指出,他以前在學校當教授時,很多人問他「什麼時候開始規劃退休比較好?」,他會回答「很簡單,越早越好」,如同爬階梯一樣,越早爬坡度會越平、越晚爬則會越陡,要達到終點會更不易,因此不管正處於人生哪個時期,退休規劃僅有唯一口訣「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退休要準備多少錢?彭金隆認為,「當然是越充足越好」,但每個人的資源都有限,因此要善用資源,如充實自己的理財知識,慎選工具與標的。
站在政府的角度,彭金隆強調,還有很多可幫助中高齡民眾應對人生下半場,「相信很多人到65歲拿到敬老票時,會發覺現在很多金融環境對你不太友善,會有人限制你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買」,金管會未來將慎重考慮「去標籤化」,即金融機構在面對客戶時不能以年齡「一刀切」,提供服務不再以年齡作為判斷能不能買、或一定要錄音錄影等,建構出中高齡友善的金融環境。
其次提供更多元商品,如保險過去特別著重事後補償,但面對高齡化保單也逐漸走向事前預防,買保險除會補償未來的醫療損失外還會可以促進健康;亦如銀行的反向房貸,設計上要更適合未來中高齡社會的趨勢,讓民眾一生辛苦買到的房,老了也能成為穩定的金流,另信託在超高齡化社會也將是非常重要工具,信託能與保險結合,確保保險金運用在當初購買保險的目的上;其三是TISA(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金管會持續努力與社會溝通,希望創造出更好的未來給年輕人。
彭金隆期許,金管會與金融市場要成為民眾退休的後盾,呼籲金融機構要善盡社會責任,目光應放得更遠,讓金融商品成為照顧民眾人生下半場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金管會與金融業未來可積極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