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跳脫天災人禍 重返兩岸交流合作正軌

金管會18日公布2022年上市櫃公司對大陸投資金額,以及自大陸獲利匯回台灣的金額數據。前者共計新增1,744億元,是2019年以來新高,而匯回台灣的金額達1,144億元,更是創下歷史新高。但在看似亮麗的表象下,卻又呈現資金投入與匯出這兩不相搭的流向卻同時存在的異象。個中的奧妙,既有待解讀,也更值得包括公部門的相關部會,以及私部門的相關產業之正視,進而經由公私合體協作,也許可以找出強化與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的路徑。

首先,解讀去年台企為何會出現對大陸投資「觸底回升」甚至是強力回升的「榮景」。從數據來看,2018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在大陸的原始投資金額達1,839億元,但是受到美國在2018年對大陸部分產品祭出高關稅的「人禍」之後,導致台商在2019年的投資金額斷崖式跌落到只有117億元。

到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湖北武漢引爆,並迅速蔓延各地,尚未止歇的「人禍」,再加上疫疾的「天災」,遂使得當年台企對大陸的投資更僅剩下8億元!而後,即使在2021年台企的對陸投資總算緩步成長到170億元,但畢竟還是無法擺脫「天災加人禍」的魔咒。

在經歷三年的折磨之後,自去年起大陸的疫情總算漸次走緩。即使美國對大陸所施加的「人禍」並未止歇,但在大陸市場的動能逐漸恢復後,總數多達1,310家的台灣上市櫃公司,於是重新加大西進的力度,並使得2022年的投資金額呈現「報復式成長」。

與此同時,2022年台企自大陸匯回的投資收益總金額,同樣也繳出創歷史新高的亮麗數據。對此「異」象,金管會證期局在分析其原因時,只是輕描淡寫的指出,主要和這些在大陸有投資的上市櫃公司,為了股利的發放及經營策略,而將大陸盈餘或出售股權收益匯回。

廣告

然而進一步探究台企在去年自大陸匯回金額創新高,關鍵還是在於擺脫不了美中貿易戰的不斷升級、擴散,使得不少台商只好務實的思考分散生產基地,從大陸轉往東南亞及印度,又或者順勢搭上蔡政府「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的便車而撤資返台。

除這些算是「現在進行式」的制裁與誘因,促使部分台企轉投資另闢市場之外,更嚴峻的風險尤在於由美國所啟動的「晶片戰」。一方面祭出鉅額投資補貼誘因,同時卻又高姿態的要求接受「晶片法案」補助的廠商,不得將高端產品或相關製程技術,販售或分享給中資企業。以致以台積電為首的頂尖高科技業者陷入只能「唯美是從」的困局。

而以台積電為例,在面對美中的對立與拉鋸下,從分散經營風險的角度來思考,也許就只能在美、中之外的第三個區塊,尋找比較安全的生產場所。從而也導致台積電除了與日商索尼合資在熊本設廠外,包括德國、乃至於義大利,也紛紛拋出設廠誘餌。是則,最後導致在大陸的台商,只好把在大陸的獲利先匯回台灣,再伺機而動,俾在全球天災人禍欲罷不能的艱難處境下,至少可以有「進可攻,退可守」的轉圜空間。

沒有錯,過去一年,台企在大陸投資增加的金額,以及將投資獲利匯回台灣的金額各創新高,形同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但如果美中的角力對抗未能緩解,夾處其間的台企也許是首當其衝的受困者。而其他的國家或經濟體,又何嘗不需要面對這種源自於「人禍」的風險考驗。

而讓企業界更為難的是,美中對抗的賽局究竟又將伊於胡底?站在業界的立場,可是經受不起長期存在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下。是則與其陷入焦燥不安的等待,更務實的還是要自謀生路。日前率團訪問大陸的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苗豐強,於18日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時,就引述2022年台灣對大陸的雙邊貿易額有2,700多億美元,指出兩岸理應加強交流、共同發展,尤其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與合作空間還很大。

苗理事長的這一席談話,務實地反映出產業界的心聲。即使未必能夠撼動、改變美中互不相讓的「人禍」,但站在台灣的本位角度來思考,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執政團隊,總不應漠視民之所欲,而應展現出「苦民所苦」的同理心和行動力,才是不容迴避的職責。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
新冠疫情升溫 西安緊急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
看好經濟復甦不受疫情影響 澳洲央行最快明年2月 QE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