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要求對業者補助的涵蓋率,就可邁向包容成長?

行政院啟動「經濟發展委員會」,討論議題多少都與「包容成長」相關。圖/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啟動「經濟發展委員會」,討論議題多少都與「包容成長」相關。圖/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已啟動「經濟發展委員會」,預定從9月起討論「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傳統產業與服務業升級」、「薪資與所得分配」、「青年發展」、「普惠金融」等議題,這些議題多少都與「包容成長」相關。在這個方向下,近期主管中小微企業及傳統產業的幾個部會,在申請科技預算時,被要求必須將補助中小企業業者的涵蓋率,納入計畫管考的指標(KPI)。

以下將從何謂包容成長及其目的,考量要透過提高補助涵蓋率以達成包容成長的現實問題,討論納入這個指標對達成包容成長目標的影響。

首先,包容成長(inclusive growth)最早出現於世界銀行對中國、巴西及印度等快速成長新興國家的提醒:需要注意促進全體國民的所得成長;避免部份族群所得快速成長,導致整體所得或資產分配惡化。在世界銀行的倡議中,建議應該要提供所有人相同的經濟機會;如果有些人能力或資源不足,而無法掌握市場上的機會時,則應改善環境提升其能力及取得資源管道。所以,包容成長的目的,在於改善整體環境,避免因為部份族群的快速成長,而讓所得或資產分配惡化,甚至有機會積極的改善分配的不均度。

在經發會預定的議題中,涵蓋中小微、傳產與服務業、青年及無法透過正常金融管道取得資金的族群。由於此次僅公布安排到11月的議程,或許後續還會納入婦女、原住民、新住民等族群類別。但在目前族群類別中,「中小微企業」已大致涵蓋各族群分類。

第二,在實務上,對中小微企業提供協助的部會,主要以經濟部及數發部為主,提供協助的作法,包括租稅減免、輔導、計畫補助及補貼授信利息,其中租稅減免的要求門檻高,應僅有少數中小企業受益。補貼授信利息則是有信保基金及分布相當廣的公、民銀行實體通路,應是目前提供中小企業協助「涵蓋率」最高的作法;根據信保基金網頁統計資訊,在109年1~7月,共提供112萬家的保證戶數。

過去幾年,在數位轉型的趨勢下,政府推出了「雲市集」:募集符合一定品質資服雲端業者,匯聚到雲市集網路平台,然後政府提供中小微企業一定金額補助,吸引中小企業應用各類雲端應用服務軟體。在這個機制下,由於中小微企業只要透過政府所提供的SMEPass,就可取得經費補助。據了解,每一億元政府經費,可補助中小企業家數達到2,500家(每家大約獲得4萬元)。

只是,迄今並沒有任何的客觀數據呈現到底台灣中小微企業的「數位轉型」程度,或各家的獲利及聘僱員工薪資,經由「雲市集」協助並開始使用雲端應用軟體後,提升或改善了多少。因為,在「包容成長」方向下,接受補助者,必須要在獲利或個人薪資上有所成長,才算達成目的。這就涉及雲市集上提供的雲端服務,能否合乎成本地協助業者增加獲利而願意持續使用,是否涵蓋所有百工百業中小微企業所需。

至於透過輔導、計畫補助的政策作法,相對於前兩種作法執行成本高很多。原因在於輔導、計畫補助,兩者都需要有經驗的專業顧問參與,而想要獲得計畫補助經費,中小企業得有一定撰寫計畫書的「能力」,且可規劃出合理「工作項目」及「有能力投入的員工」;否則,執行計畫補助的主管政府部門,將在後續受到審計部的召見與調查。可以想像這兩種作法,歷來每億元協助的中小企業家數,必然遠低於補貼授信利息及透過雲市集雲端服務方式。這些類型的政策作法,就是這次被要求必須提高協助中小企業涵蓋率的焦點。

最後,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固然以擁有廣大中小企業為傲,但其實各方對中小企業的嚴謹調查研究相當有限。以統計為例,目前各方普遍引用中小企業白皮書中所提出的數據,分別整理自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及主計總處的原始資料,並非調研。在這份白皮書中,亦僅提供台灣中小企業基本敘述統計,無法具體了解有多少中小企業有能力寫計畫書、有多少中小企業了解機會及資源的需求,又有多少中小企業擁有進行轉型升級的人才。缺乏嚴謹的調研,就是雲市集無法了解業者進展的重要原因。

現實中,如果沒有持續投入調查與研究,並建置優質環境,就無法吸引能力不足、人才不足及機會資訊不足的中小企業浮出檯面,分別予以賦能。而單純只是要求主管部會必須提高補助中小企業業者的涵蓋率,不但很可能像雲市集計畫一樣,不清楚歷年補助對國家「包容成長」的貢獻,更可能因而浪費更多的政府資源:假設要求補助10萬家業者,每家4萬元,共投入40億元,然後大多的業者拿到後只能任意花掉,對企業的升級轉型一點幫助都沒有!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積電廠地 高市加速通關
海外交易熱 前11月複委託衝4兆
16檔泛綠能概念股 潛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