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出口熱絡卻難忽略背後風險因素
川普關稅震撼催動廠商提前拉貨,讓台灣的出口受惠呈現亮麗榮景。依據財政部最新統計,11月出口410.9億美元、年增9.7%,創下歷年同月次高,不但連續四個月超過400億美元,而且連續13個月成長。財政部同時預估,12月出口將在417~429億美元、年增4.5%至7.5%,全年出口規模將會達到4,744億美元,創下歷年次高。
無庸置疑,去年後半以來隨著新冠疫情大幅緩和,廠商庫存去化接近尾聲開始補貨,加上人工智慧(AI)新興應用商機不斷發酵,除了促進全球景氣持續復甦之外,讓台灣的出口逐漸擺脫低迷轉為成長格局,而且讓2024年的經濟成長估值達到4.27%,創下2016年以來次高。不過,在我們喜迎出口亮麗榮景的同時,卻又無法忽略其背後所存在的風險因素,其中包括最為關鍵即將來臨的川普「關稅」因素。
川普在選前選後不斷表示,未來將會以提高關稅為對外貿易政策,而且在許多公開場合中再三宣稱自己「是關稅的堅定信徒」,美國長期補貼世界許多國家,沒有理由需要持續補貼這些國家,以及認為透過關稅可以促進美國更加富裕,甚至指出落實關稅「在經濟上是極為重要的工具,可以達到經濟之外其他目標」。
隨著川普即將在明年元月重回白宮,國際社會無不聚焦在他將落實關稅政策到何種程度,尤其針對貿易出超國家課徵更高關稅。誠如外資分析認為,過去以來對美國長期享受高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包括北美的墨西哥、加拿大,以及亞太的中國、台灣、南韓、越南等國家,極有可能是川普課徵關稅的優先目標。果不其然,最近川普表示上任總統之後,將會對來自墨西哥、加拿大進口的產品課徵25%關稅,至於中國則是加徵10%關稅。
此意味著,川普上任後將簽署行政命令,若遭到對手拒絕談判,則可能揮出關稅大刀達到目的。如果按照美國行政程序,於明年6月下旬前將會對進口的產品至少加徵10%關稅。亦即隨著川普可能課徵關稅,全球各項產業廠商於明年5月前必須完成生產組裝、送船運送,在6月下旬前抵達美國本土市場,始能避免關稅威脅。
也就是說,除了受到上述產業環境相關因素影響之外,面對川普執政即將實施的「關稅」措施,在無形中催動全球產業供應鏈廠商開始提前拉貨。這突如其來的商機,讓扮演許多重要產業供應鏈中間材料的台灣廠商,最近數月以來因急單湧現而呈現出口熱絡現象,包括記憶體、IC設計、面板、資訊通信等貨類產品都受惠,進而對經濟產生更多貢獻,因此重要經濟智庫才會陸續上調今年成長預估。
不過,這些川普「關稅」因素加持所呈現的出口榮景,雖讓台灣今年經濟成長創下八年以來的次高,卻又難讓未來經濟高枕無憂。從表面看,美中兩國爆發貿易爭端,加上新冠疫情干擾以來,在訂單移轉與遠距商機需求效應下,不但讓台灣對美國的貿易大幅成長,今年首度跨越千億美元大關、年增達到49.9%,而且對美國的出超更是盛況空前,去年創下史上最高356億美元,今年持續飆揚,預估將會突破600億美元,但風光的背後,卻藏著貿易順差劇增下勢必提高被課徵關稅的風險。
畢竟,台灣長期高度依賴貿易促進經濟成長,未來除了上述關稅風險,以及台美貿易關係在川普追求「以美國利益為優先」政策下可能調整所造成的負面衝擊之外,台灣經濟成長仍面對著兩大變數風險,包括:
其一,台灣出口產業結構傾斜發展,例如:政府資源過度聚焦晶片、AI產業,相對科技之外產業卻顯相對薄弱,造成迄今出口仍然依賴少數明星產業榮景所呈現的失衡衝擊。
其二,台灣對中國大陸(包括香港)的出口依賴雖從2021年的42%,逐漸下降到今年預估的31%,但其占比仍然超過3成,若大陸經濟持續疲軟,則台灣經濟難以倖免受到影響。
很顯然地,在喜迎出口呈現亮麗榮景的同時,如果沒有採取任何更加妥適因應政策,藉此抵銷上述外在不利因素,將會波及明年、甚至後年台灣經濟成長幅度,這些風險不容小覷,必須未雨綢繆審慎加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