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下半年景氣寒意逼人,兩岸融冰迫在眉睫

目前兩岸互不開放觀光團客,若能設法有序開放大陸團客,有利維持台灣內需產業溫度。圖/本報資料照片
目前兩岸互不開放觀光團客,若能設法有序開放大陸團客,有利維持台灣內需產業溫度。圖/本報資料照片

雖然許多上市公司都在法說會中表達對下半年業績展望樂觀的預期,不過,今年第三季已經過了一半,傳統聖誕節旺季不旺的接單狀況也逐漸明朗,行政院主計總處也在上周五(18日)下修2023年全年經濟成長預測至1.61%,確認全年保2%無望。看來今年剩下的四個半月,或者說一直到明年元月總統大選之前,台灣經濟大概率將在「天涼好個秋」的氣氛下低迷度過了。

原本被各界高度期盼的全球景氣復甦,遠比預期中的還弱,主計總處的經濟成長預測正是各界預期持續下修的最新範例。主計總處原本在今年5月預估全年經濟成長仍能「保2」至2.04%,但是第二季的進出口繼續重挫,到7月下旬公布的6月外銷訂單金額僅有441.8億美元,不只「連十黑」而且年減幅度高達24.9%。

由於7月外銷訂單金額初估介於430至450億美元之間,也還是20%左右的負增長,勢必創下「連十一黑」的紀錄,今年的出口不只摔得比預期深、而且回彈的力度遠低於所有人的預期,迫使主計總處將下半年的經濟增長率從年初預估的4.48%大幅度下調至4.07%,然而下半年要保4仍然是高風險的預估,最終是否能達到全年1.61%的修正後目標,還是未知數。

面對「天涼好個秋」的寒意,我們建議政府、以及天天在政治議題上打轉的總統候選人們,至少應該有以下幾個因應對策:第一,兩岸經貿往來急速冷卻中,近日甚至連ECFA的存廢都提上檯面討論了,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避免觸發貿易戰爭。第二,今年經濟號稱外冷內熱,但是5月之後觀光客來台人數已經顯露疲態,餐飲消費也有降溫的跡象,除了持續現有的觀光補貼政策,更要有吸引陸客的對策,避免陷入外冷內寒的雙殺困境。

廣告

第三,過去兩個月美元利率高漲產生強大的吸金效應,亞洲貨幣再度出現競貶潮,政府與央行必須精準掌握資金外流的狀況,避免熱錢炒匯對體質孱弱的實體經濟復甦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第四,中國經濟雖然利空頻傳,但是中美經貿和解的腳步也在加快,我們一方面當然要避免遭到中國房地產等行業緊縮的波及,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掌握中美經貿融冰的先期機會,畢竟,中國經濟如果能在第四季顯著復甦,將帶給台灣各行各業追加訂單的及時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個關鍵因應對策,都跟中國大陸有關。今年前六個月來台觀光客人數約268萬人,4月份曾經創下單月來台55萬人,但是之後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台灣與大陸的旅遊團至今關閉,觀光局統計最大的觀光客來源是香港澳門,其中包含大量借道港澳的商務與自由行陸客。兩岸互不開放觀光團客對雙方都是傷害,民進黨政府用補貼政策猛拉東南亞觀光客事倍功半,應該設法有序開放大陸團客,這不僅有利於達成年度的觀光客目標,有利於維持台灣內需產業的溫度,更是兩岸政府重啟互動的最佳橋樑。

大陸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往來對象,但是最近氣氛降至冰點,大陸從8月15日起對台灣的聚碳酸酯課徵16%到22%的反傾銷稅只是冰山一角。中國商務部針對台灣禁止大陸2,455項商品進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上周宣布我方對陸限制措施不符合世貿組織(WTO)相關規定,亦不符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內容,將根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對應措施,讓ECFA可能終止的疑慮再度浮上檯面。

大陸商務部早在年初就對台灣發出警訊,我們其實只要審視特別針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限制令,就可以創造雙方重新談判的機會,避免升高衝突、甚至引發貿易戰的風險。兩岸貿易融冰,不只有利於台灣自身經濟復甦,實際上更可以避免政治與軍事上更大的衝突,符合當今「去風險」的國際政治主旋律。

另外我們必須特別提醒,8月初至今碧桂園、恒大等中國地產龍頭的虧損、違約新聞固然驚悚,但是這些基本上都是早就在掌控中的舊聞,北京政府保交樓、金融維穩的政策做得滴水不漏,上周甚至有摩根大通於8月1日、14日兩度增持碧桂園股票,持股比重上升至5.04%的訊息。唱衰中國的新聞固然有助於點閱率,但是李強領導國務院連續提出的經濟振興措施,效益即將顯現,更值得我們關注。

中國與美國融冰的趨勢已經確認,朝向拜登與習近平在11月APEC峰會於舊金山見面的目標持續推進,雙方在確認底線之後,各個層面融冰增加互動的政策陸續出台。我們在觀光客、經貿往來等領域也應該朝向和解融冰的方向努力,一方面避免意外的風險,另一方面更能為天涼好個秋的台灣經濟添柴火,這是執政黨、以及所有總統參選人都應該努力的方向。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訊連人臉辨識 明年貢獻營收
三引擎催動 金居Q4獲利衝
倒數剩六天 內資拚作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