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催逼中國經濟轉骨

【財訊快報/蘇彬貴】過去在全國各地大舉投入、大興土木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可以說徹底地改變了整個中國,尤其自從鄧小平於1978年推行經濟改革開放之後,外來資金湧入–並帶來了各方面的技術,協助當地創造「中國版」的經濟奇蹟。全世界大型的新興市場國家當中,到目前為止,也唯有中國一地,有辦法做出如此巨大的改變。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其實僅步入第46年而已,然而,隨著當地人口快速老化、薪資上揚等因素,如今的中國經濟,很快地,也出現衰老的現象:近期當地所陷入的各項危機,無非就是在反映此一現象。



薪資已不再廉價

由於少子化的關係,中國介於15至64歲的所謂的「工作年齡人口」(working-age population)的數量,正在快速萎縮當中;根據預估,到了2050年的時候,相較於現在,其總數量將減少達兩成以上。

去年,中國政府曾經發布一份名單,指出當地正面臨勞力短缺的100種行業;在這其中,與製造業相關的行業,就涵蓋了達41種。這些行業不但勞力短缺,而且,薪資的要求,也都比以前還來得高。

生育率能以提升,可以預期的,未來當地勞力短缺的問題,將只會愈來愈嚴重;在這樣無法扭轉的趨勢下,中國政府於是打算藉著機器人,及自動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再將中國經濟帶入另外一個的新境界。換言之,勞力密集(labor-intensive)已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中國經濟,將再發展演變成機器人密集(robot-intensive)的生產型態,盼望藉此來提升整個的生產力(productivity)。

經過過去20餘年來的努力之後,中國在這方面的轉型,已獲致明顯的成效:如果以平均每個工人所配置到的機器人數量來看的話,目前的中國,已經躋身全世界自動化(automation)程度第五高的國家了。



機器人愛莫能助

2022年的時候,中國境內所安置的工業用機器人,由當地業者來製造的比重,已經由2013年的25%左右,提高為近36%了;如今的該比重,勢必更加提升。

生產機器人的確需要大量的半導體等零組件,不過,卻並非屬於最尖端的那一種。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美國政府正極力想辦法壓抑中國高科技的發展之際,對於當地政府擬透過機器人,來幫助其經濟轉骨的這件事情,或許衝擊還不至於那麼的大;目前真正令人擔心的,反而是當地所愈陷愈深的信心危機;因為這件事情,就算機器人也能料理食物餐點,仍是絕對幫不上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