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今啟用,年發電量470萬度,預計年底正式商轉

【財訊快報/記者許麗珍報導】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今舉行啟用典禮,預計年底正式商轉。經濟部次長、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指出,仁澤地熱只使用0.2公頃土地,卻可擺放0.84MW裝置容量的發電機,提供年發電量470萬度綠電,等同近1200個家戶年用電量,同樣面積的發電量相當高,當地熱技術逐漸成熟下,未來經濟部會大力推動地熱發電。2018年台電與中油、 工研院及地調所(現地礦中心前身)等產官學研單位合組「地熱發電國家隊」,其中台電、中油進一步簽署宜蘭地熱開發合作意向書,結合中油鑽井與台電發電專業,聯手投入仁澤地熱開發,由中油進行鑽孔探勘,工研院及地礦中心給予技術及相關調查協助,去年7月動工後,不到1年發電機組就完工,今年6月併聯發電並於今天啟用,預計年底正式商轉。

台電今天上午舉行仁澤地熱發電廠啟用典禮,行政院長陳建仁、宜蘭縣長林姿妙、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中油董事長李順欽等均出席見證。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全國北中南東地區皆具地熱潛能,其中宜蘭仁澤於70年代曾進行地熱探勘並開採仁澤1、2號兩口地熱井,確認當地溫泉資源及地熱,但因當時技術與需求,未進一步設置電廠。2018年地熱發電國家隊誕生,再度鑽鑿3、4號新井,重啟地熱發電計畫。

台電表示,仁澤地熱採淺層開發,深度約1500公尺,井底溫度可達180至200度,發電機組採有機朗肯雙循環發電系統(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裝置容量840瓩,透過中油鑽鑿新井導出地熱水,利用熱交換推動渦輪機發電。因地熱水全程不直接通過發電設備,可避免發電設備及管線結垢問題,降低停機清修時程,提高設備可用率。

此外,地熱發電的尾水95%以上均回注地層,可有效維持地熱儲集層壓力,「取熱不取水」有助提高電廠壽齡且可循環發電利用,仁澤地熱年發470萬度綠電,等同所在地大同鄉三分之二的用電量,換算可年減逾2300公噸碳排。

曾文生表示,仁澤地熱啟用象徵國內地熱發電重要里程碑,地熱發電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具有穩定特性,比起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的容量因素都要高,地熱發電相當於全年有7成時間可發電,是最有效率的再生能源,經濟部後續要推動地熱發電,除了引進好技術,更重要是簡化行政程序、注重地方溝通。

台電指出,地熱發電雖前期開發風險較高,但能量密度高,佔地面積小,可24小時穩定輸出電力,幾乎不受天候影響,且啟停反應快速,以仁澤為例,從冷機啟動至發電併網只須半小時,發電效率可達60%至70%等優勢。仁澤地熱發電結合中油與台電專業,過程中也有工研院協助地熱井產能測試,加上國產發電機組設備,聯手打造「MIT地熱產業鏈」。

經濟部能源署表示,我國目前地熱開發量體達61.75MW(百萬瓦),其中包含台電仁澤地熱等7.29MW已併入電網,中油宜蘭土場4MW案場預計明年加入,目標2025年累計設置達20MW。政府現已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增訂地熱專章,於法制面完備發展條件,並成立「地熱發電單一服務窗口」,輔導地熱發電業者申設流程,持續提高投資誘因,加速推動地熱發電與產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