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中非經濟警訊 投資擴大、貿易失衡

【時報-台北電】全球新冠疫情解封後,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出現反彈。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對非洲投資增加了114%,投資標的主要與全球能源轉型,及重振中國疲軟經濟有關的礦產及石油,但缺乏進口農產品及製造業等多樣化商品,導致中非貿易失衡,非洲對中貿易赤字不斷增加。

綜合外電報導,中國主權貸款曾是非洲基礎設施的主要資金來源,目前已降至20年來最低水準。中國在國際大肆宣傳的全球重點投資媒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PPPs)尚未在非洲推廣開來。

結果就出現了一種比中國所希望與更為單向的貿易關係,一種以非洲原物料為主導的對中出口。有分析師認為,這種關係與殖民時代的歐洲與非洲大陸的經濟關係沒什麼區別。

報導稱,目前中非貿易仍以礦產和石油為主。儘管中國為了推動從非洲進口農產品、製造業等多樣化商品,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並沒有產生明顯效果,非洲對中貿易赤字仍在大幅增加。

不過,中國不同意這種說法。中國外交部答覆外媒提問時說「非洲有權利、有能力、有智慧發展對外關係、選擇合作夥伴。」中國根據自身特點對非洲現代化道路,提供的務實支持受到愈來愈多非洲國家的歡迎。

非洲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地區之一,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20年裡,中國在非洲的活動擴展迅速。中國公司在非洲大陸修建港口、水力發電廠和鐵路,所需資金主要透過主權貸款。根據波士頓大學全球中國倡議的資料,2016年度貸款承諾達到284億美元(下同)的高峰。

澳洲格瑞菲斯大學估計,去年中國在非洲的總投資額(包括建築合約及投資承諾)為217億元,非洲成為獲得中國投資最多的地區。

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AEI)指出,中國去年投資非洲的金額為110億元,其中78億元挹注礦業,像波札那的銅礦,以及納米比亞、尚比亞和辛巴威的鈷礦和鋰礦。(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張漢驊/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