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股息變建廠基金? 重磅分析師犀利拋6大問

【時報-台北電】台積電豪砸1.2兆元在美設廠,創美國史上最大外資直接投資案,移機典禮更是冠蓋雲集,美國總統拜登、蘋果執行長庫克、輝達創辦人黃仁勳等政商大咖齊聚一堂。半導體知名分析師陸行之發文逆風拋出6大問,質疑長期毛利率53%展望下修、明後年股息難期待、美政府補助進度等,且隨高階技術外流成必然,也擔心台美產品差距愈來愈小。

陸行之7日發文指出,雖然台積赴美投資成本高昂,但大家都知道地緣政治考量(美國政府壓力及分散核心製程技術風險集中在台灣),扮演一個絕對角色,現在公司又宣布從120億美元投資,加碼到400億美元投資,預計導入5、4、3奈米製程。

對1個成本高昂,毛利率明顯低於台灣任1廠及平均值的美國廠而言,在其他假設基礎不變之下(營收增長展望CAGR不變),拉高美國廠的資本開支,等於拉高低毛利美國廠營收比重與折舊費用,他直言對一直精算公司獲利前景的外資分析師來說,不算好消息,也應該寫不出什麼利多報告。

陸行之更拋出6點提問,希望公司能在1月法說或歷史首次、12/10的海外分析師會議中,找機會解答。

1.據了解美國1廠用了很多台灣調較過,然後運過去且折舊3~4年的5奈米舊設備,以後3、4奈米應該也是類似,但400億美元投資5萬片產能,似乎跟蓋新廠沒差別,請問為何會這樣,難道建廠成本(無塵室)比重大幅提高,還是其他建廠成本拉高?

2.假設未來幾年資本開支為400億美元上下,美國廠未來4年要投資400億美元,年度資本開支為100億美元上下,占比25%,美國廠低毛利先進製程業務占比,明顯高於預期,是否會下修之前整體長期毛利率高於53%的展望?

3.美國廠計劃2024年量產5奈米,跟台灣廠差距4年2個世代差距(N-2);美國廠計劃2026年量產3奈米,由於3奈米跟奈米量產間隔近3年,跟台灣廠差距3年1個世代(N-1),是否打算在1、2奈米世代拉到同步或持續縮小技術差距?

4.美國廠至今沒宣布拿到任何聯邦政府520億美元晶片法案(Chips Act)的補助,如果拿不到補助,計劃會持續進行嗎?

5.現在看來加碼美國廠投資之餘,台灣廠投資也持續,很難期待公司能把2023年現金股息拉到全年16元、每季4元的期望值,2024年也難達全年20元、每季5元。陸行之嘆息,對增發現金股息無法奢想,只能靠巴菲特、橋水等華爾街資金加持。

6.最後一點跟美國廠無關,他透露最近參加一個產業聚會,有某校校友提出疑問,台積電用電量大,間接造成台灣整體電力不足,建議台積電自行投資最有效率發電,解決目前缺電的問題,不知可行否。(新聞來源:旺得富理財網 李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