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基金是什麼?都投資哪些領域?時常踩雷賠大錢?
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簡稱「國發基金」,於2006年設立,為扶植新創產業,促進經濟轉型及國家發展所創立,協助有發展潛力的公司不會因資金短缺所囿。根據國發會報告數據,2021年創造193億元盈餘,截至2022年10月底前也已賺250億元。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曾表示,投資新創事業,並不是以財務獲利報酬為主要考量,是希望能夠「點一把火」,草創時期由國發基金先承擔多一點的風險,之後這些新創事業規模愈來愈大,就可以自己挹注更多的資金,且吸引其他法人投資,並進一步有機會到國際展露頭角,創造更多的獨角獸企業。
國發基金投資的對象有哪些?
產業創新、高科技發展、能資源再生、綠能產業、技術引進及其他增加產業效益或改善產業結構有關之重要事業或計畫,甚至農業科技發展、社會發展、文化創意發展、引進技術、加強研究發展、發展自有品牌等,都在投資範圍內,項目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行業都有機會獲得國發基金的資助。
連續踩雷、退場機制不明,爭議不斷
國發基金直接投資組合中新興重要事業合計有66家,虧損的企業數高達一半以上,共34家,34家中又有16家因投資未滿3年,被認定為「績效有待彰顯」,因此並未抽離資金,例如:牛仔褲代工大廠如興、電動機車Gogoro等,虧損都持續較前一年再擴大。業界人士分析,是否要堅守「觀察3年」才能評估投資效益,應該更彈性的調配,才不會重蹈覆轍,一而再再而三的踩雷。
至於營運獲利的企業中,也有不少已上市或上櫃交易,股價超過國發基金持股成本,像是藥華醫藥、中裕新藥、台康生技,依照股價計算,已分別達國發基金每股持股成本的36倍、5.5倍及4倍。曾有立委指出,國發基金就是為了要扮演點火作用,不應長期持有相關企業,同時對於投資營運已經壯大穩健的公司,更應要伺機獲利出場,讓更多的銀彈去輔導其他創新企業,角色得更清楚的區分。
延伸閱讀》如興陷財務危機 14.8億納稅錢血本無歸?國發基金回應了
未來的改革與轉型是關鍵
即便是基於美意設立,卻被不少人戲稱根本就是「紓困基金」。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創業並非一蹴可及,亦非短時間即可完成,對於這些積極致力於創新轉型的企業,期盼大家一起為台灣產業升級轉型而努力。未來到底要如何改革,發揮設立的美意,將是矚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