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將上路!碳權如何交易?散戶怎麼跟上「碳有價」商機?碳費有什麼影響?
10月23日更新: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在10月2日上線後,臺灣碳權交易所(TCX)與臺灣證券交易所(TWSE)於10月21日舉辦「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啟動典禮暨企業分享會」,首波上架6檔專案、共6080噸碳權,包括中鋼、台北101大樓、奇美實業等企業加入,每公噸價格介於2500至4000元之間。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期盼能藉由市場經濟誘因引導企業自主減碳,力拚三、四年後能接軌歐盟ETS碳交易機制。
延伸閱讀》碳有價時代來了!中鋼、台北101⋯首波6專案開賣,「減量額度交易平台」有何亮點?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將在 10 月正式上路,碳權、碳排放、碳費、ESG等話題再度帶動綠色經濟的討論,你知道什麼是碳權嗎?碳權如何交易?散戶也可以參與碳交易嗎?碳費又是什麼?對生活有什麼影響?準備好一起迎接「碳有價」時代!
延伸閱讀》臺灣碳權交易所正式營運!碳權是什麼?要怎麼交易?一文看懂碳權交易機制!
什麼是碳權?
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目標,「碳權」即是應運而生的機制,指的是由國家政府頒布法律作為碳市場的法源依據,依據排放總量與減碳目標,每年核發排放配額,簡單來說就是「排碳的權利」。通常一個碳權就是一公噸的碳排放量。主要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雖被簡稱為「碳」,但碳權涉及所有類型的溫室氣體排放。
碳權指的是碳交易的市場中,國家頒布法律作為碳市場的法源依據,買賣雙方可能是一間國家或企業所被允許的碳排放量,政府依據排放總量與減碳目標,每年核發排放配額,以總量管制為基礎,這也是現行碳權最為常見的管制模式。
碳權的運作方式主要分為兩種:
由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產生:政府會為排放總量訂定上限,並根據不同產業別,配給不同企業碳排放的額度,就像是企業碳排放的許可證。假如企業的碳排放超過了額度,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場中購買碳權,彌補超額的排放。若企業減碳相當成功,排放量低於核配額度,多出的額度就會轉換成碳權,可讓企業在碳交易市場中拍賣,獲得利潤。
在自願性碳市場產生:這是一種碳抵換(Carbon Offset)的概念。自認肩負ESG責任並希望減少或消除碳足跡的企業主動透過不同的減碳、再生能源或碳捕捉、造林等專案,向境內或是國際機構申請認證,即可獲得碳權。透過減碳專案計算出「減量額度」,也就是負的碳排放量。
碳權如何交易?國內碳權交易平台與之前的臺灣碳權交易所有何不同?
碳權的原理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提高組織碳排放成本,以促進節能減碳。政府組織將碳排放總量與權利進行限制,有需要多排碳的企業在市場上收購碳權,而排碳量高的組織因為需購買碳權,造成製造成本上升,會想辦法減少排碳,如此一來達到減碳的效果。
臺灣碳權交易所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將共同出資成立,在2023年8月7日舉行揭牌儀式,提供國內外碳權交易和碳諮詢服務,主要目標是協助企業達成碳中和,並推動台灣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碳交所的主要業務有三:
國內碳權交易
國外碳權交易
碳諮詢
其中,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已於2023年底上架第一批國際碳權,上架首日有包括台積電、中鋼、鴻海、各種金控等27間企業參與購買。而將於2024年10月2日上路的是國內碳交易平台。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曾說明,如果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是炸彈等級,那麼國內碳交易平台就是原子彈等級。他指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是單向的,企業純粹在上面購買碳權;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則是雙向規畫,企業可將先前自願減碳取得的碳憑證拿出來賣,也可以買碳權來做環評抵換或碳費抵換,預期買賣熱絡度會更高。
散戶也可以參與碳交易嗎?
目前台灣的碳交易以公司企業為主,散戶投資人無法直接參與碳權買賣。根據碳交所的交易規則,買方資格條件以本國法人為限,賣方則限制為外國或本國法人。
散戶若想參與碳交易題材,可布局專注於碳交易和低碳投資的ETF,如群益台ESG低碳50(00923)、永豐ESG低碳高息(00930)、元大臺灣ESG永續(00850)等,將ESG納入選股條件的ETF,都有機會掌握碳商機。
至於碳權概念股範圍頗廣,包括大型權值股台積電、台泥等近年大舉種林,手中都有碳權交易,華紙、永豐餘等造紙類股擁有大量林地,可透過固碳來獲得碳權,農林則擁有全台最大林木資產,而其他如水力、風力發電、電動車、太陽能、儲能概念股也都能搭上碳權話題。
碳費跟碳稅又是什麼?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碳稅和碳費就是對排放二氧化碳的服務或商品,課徵稅額或是徵收費用。
碳稅是依排放量課徵環境稅,從末端排放徵收費用,類似垃圾袋隨袋徵收,製造越多垃圾,需花費更多費用購買垃圾袋的概念。全球大多數政府都是實行碳稅制,如芬蘭、丹麥、烏拉圭等,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收到的錢會用在社會福利、低碳基礎建設等。
碳費則是依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徵收碳費,從源頭排放徵收費用,類似台灣隨油徵收空汙費模式,加多少油就付多少費用,而不是依加油製造多少廢氣來收費。台灣預計採取碳費制,可說是獨步全球,碳費由環保署徵收,屬於專款專用,將用於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發展低碳與負排放產業、補助及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
目前環境部已召開過五次碳費費率審議會,第六次審議會預計10月7日召開,可望拍板碳費費率。討論至今,碳費一般費率可能落在每噸300~500元之間,並預計在2030年調升到1200~1800元。環境部預估在2025年1月公告費率正式生效,5月開始讓企業申報碳費,並在2026年依據申報狀況繳交碳費。首波碳費徵收對象是年排碳量達到2.5萬噸以上的企業,如電力業、燃氣供應業和製造業。
由於電力業是首當其衝的碳費徵收對象,支付碳費的成本有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碳費開徵後,電費以及高用電產業的商品可能會漲價,引發連環效應。而鋼鐵業、水泥業被徵收碳費後可能會漲價,不少建商也擔心會增加營建成本,最終由消費者買單這些營運成本,房價上漲。
雖然環境部長彭啓明強調,中小企業目前不在碳費徵收範圍,「大家麥緊張!不要過度恐慌!」但對一般民眾的影響仍有待觀察,碳費上路後,可再觀察政府和相關機構是否會採取補貼等措施來減緩碳費徵收對一般民眾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