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報要聞》金融科技,新農業加速器

【時報-各報要聞】5+2策略產業之一的新農業未來應如何借力使力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由工商時報和華南銀行2日共同舉辦的「新農業創新」座談會上,產官界展開熱烈討論,針對如何透過金融創新科技扶植新農業發展、如何協助青農創業及籌資、老農與青農在資源的供需上如何媒合、如何結合智慧農業4.0及循環經濟等四大面向更有高度共識。

工商時報總編輯梁寶華指出,在總統蔡英文的支持下,發展新農業當下正是最好時機,透過生技與金融援助來加持新農業的發展,依照嘉義、雲林兩農業大縣所提出的建議,在媒合老農、青農的供需資源上,或是保障農民的利差,農委會未來將有更多施展的空間。

當前台灣農業發展面臨高齡化、少子化的挑戰,與會者一致贊同,即使青農回鄉務農,人力短缺的問題,仍需透過AI等引進協助解決,除此之外,如何解決青農創業供地不足的問題也有待突破。

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建議,應結合對老農年金、生活金的補貼,讓老農同意釋地,來解決青農土地取得不易的問題,也更能創造新農業的規模經濟;針對青農的金援,他也特別提出「買不如租」的建議,從多元融資的概念出發,認為諸如加強型溫室這些配備可以用租賃來取代購買,將為這些創業青農省下很多成本。

雲林縣農業處處長張鴻猷也認為,土地取得是重要的問題,因為規模太小發展會有困難,小農產銷從頭到尾全部親力親為,不如好好分工,在後端建立起好的銷售平台,讓農民專心生產。

與會者也一致認同,未來在循環經濟和農業4.0、綠能的結合上將有很大的空間。華銀董事長吳當傑指出,現在屏東等南台灣縣市結合屋頂太陽能電板及農畜養殖業,已有一定的成果。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也指出,閣揆賴清德日前已指示台糖成立「能源服務公司」,其中重要目標就是由該公司作為火車頭,例如透過強化沼氣發電,讓循環經濟更為產業化。

農業信保基金董事長宮文萍也提出透過協助農業生技園區農民的融資與保證,未來將讓農業生技更為「聚落化」。

與會者也一致看好,在透過AI、IOT(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農業信保、金融業等跨領域合作之下,新農業未來將大有可為。(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朱漢崙、孫彬訓/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