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真的需要嗎?醫揭2招判別該不該買

文/常春月刊

有不少醫師經常碰到一種狀況,那就是常常會有民眾、病人或病人的家屬,拿一些營養補充品來問醫師說 可不可以吃?也許醫師會建議可以嘗試,或是直接說:「沒必要吃,沒有用,根本是吃安心的安慰劑,別浪費這個錢。」 甚至警告說:「不能吃!病人目前的狀況不適合,或是這個營養補充品會和用藥相牴觸」,不僅不像安慰劑那樣吃心安的 而已,甚至會吃出問題!

示意圖/pixabay
示意圖/pixabay

臨床案例

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許宗達表示,曾有一位三高病人因為相信廣告中「紅麴及魚油」可以降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病人沒有和醫師討論,就自行停用醫師處方的阿斯匹靈及STATIN(降血脂藥),結果半年後引發心血管阻塞而死亡,令人非常    遺憾。這個病人讓許宗達之後只要是碰到詢問使用「類降血脂藥物」之類營養補充品的患者,他都會再三告誡不可停藥,以及至少3個月就要回診抽血檢查,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的差別

我們常聽到「健康食品」、「保健食品」,這兩種可統稱為「營養補充品」,但兩者是有差異的。

健康食品是指具有經科學證實的保健 功效,而且台灣自1999年實施「健康食品管理法」以來,規定通過衛福部查驗登記許可的產品,才能稱為健康食品。產品包裝必須標示「健康食品」字樣、小綠人標章、許可證字號、保健功效說明、建議食用量及適用範圍等。然而健康食品還是食品,並不是藥品,沒有治療疾病的    作用,假如身體有任何狀況,還是需要 經由正規醫療管道來診治。

至於保健食品則可能採用和健康食品類似的成分,但它並沒有接受衛生單位的查驗登記並取得許可,因此保健食品不等同於健康食品,只能當成一般食品販售,    不可以有誇張、不實、誤導和宣稱療效 的情形,否則就是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會被依法論處。

藥品分3種類

藥品方面,根據「藥事法」可分為: 成藥、指示藥、醫師處方藥。

❶成藥:就是一般民眾不需要醫師或藥師指示,就可在藥局或藥妝店購買,通常 藥效與毒性較低、安全性較高,例如伏冒熱飲、外用清涼油等等。

❷指示藥:藥效和毒性通常比成藥高, 雖然不需要憑醫師的處方箋購買,但必須在醫師或藥師的指示下使用,例如鎮痛 解熱藥、胃藥(制酸劑)等。

❸醫師處方藥:因為藥效與毒性都比較強,必須經由醫師診治後,取得處方箋才能在藥局拿到藥,例如抗生素、糖尿病和高血壓用藥等。

如何辨別藥品和健康食品?

然而有不少民眾還是難以分辨藥品和健康食品的差異,這就給了一些不肖業者模糊處理的空間,必須弄清楚才不會被騙,以免花錢又傷身。那麼要如何分辨藥品和健康食品的差別呢?

圖/Dreamstime/典匠影像
圖/Dreamstime/典匠影像

要辨別藥品和健康食品,除了看包裝上的說明之外,有一個更簡單的辨別方法,就是藥品不能隨便廣告。例如處方藥只能刊登在學術性醫療刊物,其他場域、網路都不能刊登。所以,如果你能在網路、電視、廣播、報章媒體上,輕易看到某產品可以抗癌或是宣稱療效的廣告,99%都是誇大不實,因為能透過媒體做廣告的,通常都不是藥品。

不論是健康食品或藥品,都是當人體有需要時才拿來用的,所以,根據的是身體需求,而不是有錢就需要吃健康食品。有錢養生不是錯,萬一養生不成反倒傷身,那才真是大錯。

別被名人效應、親友推薦洗腦

有些民眾可能只是看了媒體的廣告, 尤其是名人代言的廣告,或是聽了親戚朋友的推薦,就決定買了,產生不切實際 的期待。

某些不肖業者就是利用民眾不具備判斷力的弱點,在民眾身心狀態脆弱的時刻,巧妙地不斷透過媒體或是運用名人效應 來達到商業上的目的,所以不要輕易被 洗腦。

況且每個人的病情和體質不一樣,假設某些人真的成功了,不代表你跟他做一樣的事也能成功。假如只是不好不壞的安慰劑也就罷了,頂多就是浪費錢、白費苦心而已;但若是因此受到嚴重傷害,真的是得不償失的悲劇。

營養補充品的公司會拿本文開頭臨床案例的遭遇來當廣告個案嗎?當然不會啊,這樣會砸了自己的招牌;但是對於民眾來說,得不到這樣的訊息就會產生錯誤的判斷,然後下了錯誤的決定。

營養補充品絕對不能替代藥品

常聽到有人說:「是否可以吃營養補充品就好,能不吃藥就不  吃藥?」營養補充品不是仙丹,  身體有病痛還是要就醫,不能光靠這些補品。而且營養補充品也不是絕對安全,許宗達提醒,尤其是有在服用慢性病用藥的人,務必先諮詢醫師,確認營養補充品的成分和服用的藥品會不會產生交互作用,以免像本文的案例那樣吃出問題來。總之,好好配合醫生,不要又聽了誰的意見去亂決定買什麼號稱有效的營養補充品而耽誤病情。

簡單教你判別該不該買

那麼到底該如何判別買或不買營養補充品呢?在此提出簡單的判別方法:

◎只要看到那種只提得出細胞或動物試驗結果,或是只敢含糊的說試驗,就說產品有多好的報導,卻提不出人體研究結果的,就可以直接不考慮購買。

◎就算有提出人體研究結果的,也建議民眾找醫生討論再說,有些不肖的業者把產品和醫院的治療,做了巧妙的聯結,然後只用動物試驗結果來說明,那麼這種產品也別買了。

所以民眾要自己認真判別,千萬不要因為天花亂墜的話術而心動,就盲目購買。

輩特別愛買營養補充品?背後有洋蔥…

最後大家想想,家中的長輩們,是否特別愛買營養補充品呢?他們從有線電視很後面的頻道,或是一些賣藥電台獲得這些資訊,這些業者深受老人家喜愛,動不動就花大錢買一堆標示不明的所謂保健產品,家人無論如何勸說都勸不動。

其實當中有一個令人難過的原因,那就是:「有哪個家人像業者這般殷勤,每日問早問好呢?長輩覺得從業者那邊獲得的關懷,比自己的家人多更多……。」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呢?

延伸閱讀:
台灣人最愛吃1保健食品,能幫助腸道維持功能、改善8疾病,身體健康的人需要補充嗎?

吃藥只能配開水嗎?哪些食物不能跟藥品一起吃?忘了吃藥要怎麼補吃?ft沈采穎藥師

延伸閱讀
海葵颱風這周末恐登台!颱風前搶菜 營養師:買「四季蔬菜」便宜又耐放
泰式料理怎麼點才能無負擔? 醫建議「打拋豬」多人分食
一進書店、藥妝店超想大便?比益生菌有效 醫指:環境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