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郵政虧損傳裁員!內部員工曝5大原因:被蝦皮打趴

中華郵政去年虧損16.5億,傳出裁員消息。有自稱中華郵政員工的網友表示,所謂裁員只是不再補人員退休後的空缺,但近年虧損是事實,她也提出5大因素,引發眾人熱議。

該名網友在論壇Dcard發文,自稱中華郵政內部員工,討論近期郵局傳出裁員的新聞。她表示,雖然媒體標題下的聳動,但實際上,在郵局工作的員工,只要待過試用期,遵守工作規定不違法亂紀,基本上都能待到退休,不用擔心工作不保。假如除了日常工作外又是賣壽險的高手,就連主管都會禮敬有加。此次新聞提到的「裁員」,其實指的是未來退休人員的缺額不會再補,不是真的裁掉現有員工。

不過,她也坦言,郵局虧損確實是事實,並且分析了造成郵局業績下滑的五大原因:

一、蝦皮等電商強勢進攻:她觀察到,自從蝦皮等電商興起,超商店到店服務日益普遍後,很多郵局的來客數都有明顯下滑,許多常來郵局寄件的熟面孔,現在只有需要寄送到離島地區,或者包裹又大又重(超過超商寄件限制尺寸)時才會來郵局。

二、郵資長期未調漲:這幾年來物價不知都漲了幾波,但郵資卻仍長年凍漲。並指出,投遞郵件其實有許多隱性的人力成本,假如能一次投遞成功最好,但有時一封郵資才收28元的郵件,投遞多次仍無人收件,最後送到無著股(無人領取)的信,調出投遞紀錄卻一大串,其中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不知道比28元郵資多出多少倍。

▼原PO分析,郵資多年來未調整,但人力成本與各項物價都持續增加,若遇上多次投遞不成功的郵件,耗費的人力成本遠遠超過郵資,也是造成虧損的原因之一。(示意圖/取自pixabay


三、i郵箱設計與獲利不佳:郵局近年來力推i郵箱,但在他看來,i郵箱有設計不良的問題,例如「一個包裹裝一包餅乾」這種操作實在是不符合市場需求,難怪成效不彰,這明明是成效不佳的賠錢貨,卻仍持續設點,不時還會遇到機器故障、客人使用有問題、包裝不好液體流出,又得浪費時間和人力去處理,難怪被蝦皮智取櫃打趴。他也猜測,i郵箱的業績,很可能不少都要靠郵局內部自己人創造。

廣告

▼原PO指出,郵局雖然力推i郵箱,但成效不如電商蝦皮的智取店,因此造成虧損。(示意圖/取自蝦皮購物官方網站)


四、集郵商品缺乏吸引力:她指出,台灣願意買郵票冊的人越來越少,但郵局並未對此強化行銷,只是大量印製,價格又漲,銷量當然不好,唯一能打的波波鴿商品都是靠燈會才爆紅的,他認為應該借鏡日本郵局的行銷和設計,才能強化集郵商品的吸引力。

五、壽險業務問題:許多郵局都會要求員工推銷由郵政壽險,逼得經辦和主管都受不了, 雖然有人解釋,壽險收入可以再拿去做投資,因此帳面上的虧損可能是受大環境的影響,但他認為,若無視來客數下滑的事實,只是持續配給各局不合理的業績目標,只是逼得經辦和主管得幫自己和家人都投保,光靠加強招攬話術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今年台股大漲、定存利率又高,回歸保險本質的簡易壽險還有多少優勢?這都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此分析引發眾人討論,多數網友都認同原PO的論點:「講得真好~」、「蝦皮店到店甚至免運費,郵局對我只剩下買郵票的功能而已」、「行動郵局app也是我用過網銀中最爛的」,不少人也提出關於i郵箱的問題:「真的不懂一直設i郵箱幹嘛,看起來使用率極低」、「光是i郵箱不給收掛號,偏偏要投遞不成功才能改投i郵箱,不能寄i郵箱,那就只能讓郵差一直送到招領為止了,這樣人力成本能不大嗎?」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i郵箱的設立概念是正確的:「無人商店是趨勢,我反而希望郵局廣設i郵箱,而且要趕快擴大規模,這樣包裹、掛號就能不受限制在下班時間去取貨。機器會故障有問題很正常不用急著否定它的好,其實就是過渡期」認為若郵局能改善並增強相關設備和規定,例如能開放領取掛號和包裹,提高便利性,將來還是有發展空間。

(封面圖/東森新聞資料照)

更多東森財經新聞報導

電動車大廠曾找鴻海代工 因錢不夠將裁員近1000人

蝦皮新政策害慘物流? 司機嘆無休假 每日工作逾12小時

理想汽車銷量差 大裁5600人 股價月跌3成引集體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