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到國外工作,該不該堅持用中文名?
作者:KAI 力/人生總匯三明治
小時候,許多人都經歷過「取英文名字」的階段——有些人在出生前,家長就已經取好了英文小名;有些人則是到了上學後,學校英文老師幫忙取英文名;也有些人是在長大後替自己取了一個更喜歡的名字。但無論過程是什麼,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
我自己也不例外,然而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到了國外,卻受到很多國外朋友詢問。
「妳真正的名字是什麼?」
在澳洲時,有天我和朋友約在市區喝咖啡,朋友帶了一位他最近交往的對象赴約。菲律賓長大的她,在多年前移民澳洲,經過一陣閒聊與自我介紹後,她看著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妳真正的名字是什麼?」
這位新朋友的問題一提出,我身旁的外國友人也立刻出現恍然大悟的表情,畢竟已經認識了一段時間,他卻不知道我的中文名字。新朋友趕緊解釋她沒有冒犯的意思,只是自己一直以來都對這件事感到好奇,但似乎無法得到答案。
「其實我被問過這個問題已經不下十次,但我每一次的解釋方式都不大相同,因為我認為『取英文名』這件事其實涵蓋太多因素,似乎不是兩三句話就可以解釋完的。」
此話一出,菲律賓女生聽到終於有人願意談論這個話題,便興致勃勃地再加點了一杯咖啡,於是我們的那個下午,就圍繞著名字這件事情正式展開。
「小明」不想被叫成「笑敏」
「大部分的人在求學時期,都會自然地擁有一個英文名字,畢竟英語是許多人的第二語言,擁有英文名字在未來職場上、或是出國的時候,都會很有幫助。」
兩位朋友聽得「霧煞煞」,他們沒有辦法理解我所謂的「很有幫助」的概念,於是我拿了張紙,寫下了我的中文名,並在旁邊附上羅馬拼音。他們倆興奮地開始唸著我的中文名,就算我在旁邊想要改正他們的發音,但沒有語言音階概念的他們,仍無法正確地唸出我的中文名字。
「中文有 5 個聲調,只要唸錯了,其實就不是原本的字了。」
就像「小明」不會想被叫成「笑敏」一樣——於是我實際舉例,以不同聲調來發音「Hello」一詞,不過無論我怎麼替換,他們只覺得是有人怪聲怪調地在講 Hello,或純粹是不同口音的發音方式,但並不代表「意思不同」。然而這件事情在中文的世界裡,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了。
剛開始到澳洲的我,其實曾經也想要使用我的中文名字走透透,然而在每次的聚會中,我都要花 5 分鐘教導別人如何發音我的名字,往往半小時過去了,外國朋友們依然會用不同的音調來叫我,時間一久,我也就改回使用英文名字了。
朋友當下豁然開朗,因為來自義大利的他,最痛恨的就是別人唸錯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Simone」(西莫內)在澳洲常常被人發音為「Simon」(賽門),而他每次一聽到,就會覺得全身不舒服,還會立刻糾正對方;倘若對方一再唸錯,他甚至會覺得對方是故意不尊重自己,才會在多次解釋之後還發音錯誤。
名字的意義
在他們都開始慢慢理解之後,我又加碼分享,提到了中文名的意義。
「每一個中文字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新生兒被命名時,家長會依照字本身的意義來取名,有些人甚至會拿去給別人算筆劃,尋求一個適合的名字。」
這時,兩位朋友已經聽得一頭霧水,畢竟有太多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大部分的英文取名模式都是「以別人的名字命名」,不管是從神話、聖經,又或是從老一輩的名字中挑選,中文這種「組合型」的命名方式,絕對是他們前所未見的。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有一種概念,認為『名字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不常直接告訴別人我們的全名,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以姓來稱呼。隨著英文越來越普及,那些小名也就多半都是英文了,就算是現在,也只有我非常熟識的朋友會稱呼我的名字,或是醫院叫號的時候吧。」
講到這裡,他們也都能夠理解了,因為當他們被稱呼全名(名字 + 中間名 + 姓氏)時,通常也都是自己「闖禍」的時候,或是在提供個人資料時,才會說出全名。
無窮盡的爭論:該不該使用英文名?
回到台灣後,我有時依然會遇到這個議題,許多人堅守著「這是崇洋理論」或「就是應該要使用自己的本名」,即便我再怎麼闡述想法,他們仍然無法接受。
然而我認為,如何介紹自己的名字,本就是個人的選擇,不論是使用綽號、英文名,甚至是本名,只要能夠好好地解釋原因、尊重對方的選擇,該怎麼稱呼彼此,都是基於雙方之間的關係。
我也碰到許多在台灣的外國人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在學習過中文之後,他們將自己名字的意涵轉換成中文字,甚至入境隨俗地去算了筆劃,在介紹自己的時候,也是使用中文名,有時還會主動解釋這個名字的來由。
我並不覺得取英文名有任何不妥,但在取名時,或許要好好研究一下名字的涵義,畢竟不管是中文名還是英文名,其中的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多加思考的話,可能就會像是「鮭魚」或「Apple」一樣,令人匪夷所思。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曾想以「中文名」闖天下的我,決定放棄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要取一個英文名字?我們都搞錯重點了
開不了口的中文名字: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撕名牌事件」談起
作者簡介:
KAI 力,沒有漂亮的學歷,也不曾在國外留學,正處於一個看似年輕,卻已經過了人們眼中可以跌跌撞撞的年紀。曾經為了尋找自我而貿然離職,斷斷續續地在各地流浪了 3 年,不只沒找到答案,還對世界增加了更多的疑惑。喜歡放空,熱愛白日夢,在個人部落格人生總匯三明治中分享文化衝擊的經歷,以及流浪日記裡的雞毛蒜皮。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