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特別報導】「我也想當日本人!」
作者:姜冠霖
朝鮮半島、日本、台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同屬一個國家。這樣的現實結束距今還不到 80 年,如今聽來卻已有些不真實。但也因爲這樣的現實,大量的朝鮮人與台灣人,在被統治的近半世紀期間,移居到了作為國家內地的日本居住至今。
然而,戰前本是以「日本」國籍移居內地的他們,在戰爭結束以後,一度成了滯日外國人必須等待遣返,民間則稱這樣的族群為「在日(ざいにち)」。那麼,本該被遣返回本籍地的在日們,為何至今仍有大量人口留在日本?而其中佔據在日人口 9 成以上的「在日朝鮮人」,又為何至今仍不被日本社會接受,甚至還遭到歧視呢?
住著賤民階級的「被差別部落」
為了瞭解在日朝鮮人的故事,筆者在去(2022)年 11 月拜訪了京都一處名為崇仁地區的「被差別部落」,也是過去朝鮮人位於京都的重要聚落。被差別部落是指其從江戶時代起,作為專門收留屠夫或罪犯等被視作日本賤民階級的「部落民」所居住的「被歧視地區」。
京都在地人長年來,普遍對此處的部落民與在日朝鮮人敬而遠之,背後原因複雜。我們初次造訪時發現,這裡不止房屋破舊、雜草叢生,若用 Google 地圖搜尋崇仁地區範圍,更是連一間便利商店都沒有。明明是社會住宅與舊屋林立之處,卻罕見除了朝鮮超市外的店家與人煙。難以想像這樣的地區,竟與京都市中心只有一個車站的距離。
前往京都前,大阪大谷大學的高野昭雄教授曾向筆者提到,崇仁地區在近代史上最近一次的移入潮,便是源自大日本帝國時代因種族差別待遇政策,在京都不易生存而遷入的朝鮮人們。
「(因為移入潮)京都市人口也在 1920 年代劇增,而爲了支撐人口的增長所建設的道路、鐵路、水庫等建設工程,便是由被差別部落的人們和在日朝鮮人等勞工建成。」
高野教授表示,崇仁地區的住民本只由社會底層的日本人,也就是部落民所組成。但在同樣被歧視的朝鮮人遷入後,被差別部落便出現了兩族群共同生活、成為京都基層勞動力的現象。
幾乎與日本人無異,卻依然被歧視
日本針對種族、階級差別對待的政策,早在戰爭結束後消失。但長年居住日本的在日朝鮮人們,卻獨獨沒有獲得解放。原因在於戰後被認為已無日本國籍,明明可以選擇回到朝鮮半島的他們,卻留了下來。在當時充滿失敗主義的日本社會中,在日朝鮮人的存在之於日本人如芒刺在背,他們不理解那些象徵「那個戰爭」曾發生過的活證據們,為何不離開日本。
事實上,長年居住日本的在日朝鮮人們,即便被改持韓國或北朝鮮(北韓)國籍,在語言、外表上也早與當地人幾無差異。現今許多即便是 7、80 歲以上的長者也不諳韓語,更遑論一生都在日本成長的年輕一代會有多少意願離去到韓國或北朝鮮了。
但民族身份讓在日朝鮮人於社會生存舉步維艱,例如在京都民間曾流傳了一本名為「部落民名冊」的書籍,內容詳細記載了曾居住在崇仁地區內,包括在日朝鮮人族群的姓名與住址。這讓許多二、三代的在日朝鮮人即使隱姓埋名,部分在地的民間企業仍會在面試時以名冊比對出其身份,好避免錄取。再加上韓國、北朝鮮與日本的關係不佳,在日朝鮮人因而遭受仇視也時有耳聞。即便在現代日本社會,在日朝鮮人想要光明正大地公開民族身份、使用韓語拼音的姓名生活都是困難的事。
1950 年代以後,日本政府逐漸意識到了被差別部落的不平等待遇,於是陸續興建了專門安置部落民的社會住宅、立法禁止對部落民的歧視的行為。具體的措施比如允許部落民更改戶籍記載,近年更是把表格上的本籍欄取消,以防部落民的身份暴露,遭到來自企業或社會的不公待遇以及各種歧視。不過仍有企業持續通過其他手段,來調查面試者的身份。
「我也想當日本人!」
在日朝鮮人因不具日本籍而無法享有種種福利,讓原本有近似夥伴關係的日本部落民與朝鮮人的關係產生了裂痕。於是,為了爭取生活的權利,後來在日朝鮮人們便選擇改於崇仁地區相近的東九條地區建立了專屬朝鮮人的聚落至今。
「整個日本社會對在日朝鮮人有一種歧視,所以大多數在日朝鮮人家庭都是窮困潦倒的。」
「(當時)我的家庭當時也十分貧窮,吃不到什麼東西,就申請了低收入戶。但負責社福的公務員卻告訴我們:『日本人也過得不好,憑什麼要為朝鮮人花費國民的稅款?』」
東九條當地的社區咖啡廳店長,在日朝鮮人二代的朴實先生也是一名人權運動者,向筆者提到過去他們因不具日本國籍,便不適用日本的許多社會福利與公民權。在近年許多有能力或者年輕一代的在日朝鮮人們,更是大多選擇隱瞞自己的民族身份、歸化日本籍,最後默默搬離崇仁一帶。
「不僅僅是我,很多第二代、三代在日朝鮮人,受到的歧視越多,就越想從那種歧視當中逃離。其中一種選擇,就是『我也想當日本人』。
因此我也從小一直用日本人名,到有一定歲數之前都是,讓周圍的人不知道我是朝鮮人、韓國人,當時就想著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成為一個日本人啊。」
朴實先生提到自己多年來都使用的「荒井」姓氏,在自己學習了歷史、在教會學習韓語後,才決定改使用民族姓名生活至今。儘管因此對他的生活造成了許多不便,甚至曾經因此丟了工作、被岳父反對婚事,在提到自己的身份時他依然眼神熠熠。告訴我們使用真正的姓名,並不該是一件「該被害怕的事情」才對啊。
朝鮮學校襲擊事件
然而即便到了現代,因為日韓關係緊張,時而更加惡化,導致日本國內極右派對朝鮮民族的排斥不減反增,甚至因此投射到了在日朝鮮人身上。京都一起日本右翼團體「不允許在日外國人特權市民會」(以下簡稱在特會)所主導的「朝鮮學校襲擊事件」,便讓在地的族群問題浮出檯面。
所謂朝鮮學校是指在日本,為了提供民族教育而開設的韓僑學校。但因為種種原因,目前日本的朝鮮學校多數由北朝鮮資助營運。希望子女能夠保有民族傳統的在日朝鮮人子弟,便成為了學校的主要學生來源。對於在日本時代,南北韓還未分裂前便移居日本的在日朝鮮人來說,就學選擇的根據並非基於南北韓孰為正統,更可能只是其族群不多的選擇而已。
然而「在日朝鮮人」與「北朝鮮」無關的說法,沒有得到在特會的理解。2009 年,一起京都在地人控訴朝鮮學校佔用公園的小事,卻演變成當時在特會會長櫻井誠號召人群,在學校周圍進行反韓遊行甚至丟擲汽油彈的襲擊事件。他們認為:
「朝鮮學校不從日本滾出去是不行的。」
「(北朝鮮)用導彈,一次又一次的,而且是 30 多次的,對著日本射過來。在這樣一個時期,這樣向日本發射導彈的北朝鮮的學校,給他們提供無償化教育。這種白痴的事情怎麼會被允許?」前在特會會長櫻井誠在受訪時也多次表示,他認為在日朝鮮人能待在日本本身就是一種特權。
對於現代日韓關係的政治立場,直接影響到了在日朝鮮人於日本的社會地位。多數日本人並不清楚不論「在日」朝鮮人還是「在日」台灣人,多是曾以日本國籍的身份移入日本,而並非單純外國人的事實。因此,在問起櫻井先生又是如何看待同樣的在日台灣人的存在時,他反而態度軟化,並表示台灣是他「珍視的親日國家」,後以「無論如何外國人留在日本都是特權」的回應迴避了問題。
「他們(在特會)所說的,因為朝鮮學校是北朝鮮的學校,所以應當破壞掉,只是他們的表面邏輯。
他們本質上其實是想拒絕承認在日朝鮮人這個群體的存在本身,他們想把在日朝鮮人從歷史當中抹除掉,這才是在特會的主張。」
京都的在地朝鮮人人權協會(Korea NGO)會長郭辰雄先生,在我們問及為何日本極右派對於在日朝鮮人如此排斥時提到,在日朝鮮人的存在本身,對於不願承認日本曾侵略亞洲歷史的人們來說,就是一種威脅。
即便日本社會主流聲音對於戰爭的歷史多採認錯、責備本國的態度,但部分極右派、日本老一輩與在日朝鮮人的衝突卻導致族群和解一再延宕。郭會長也坦承,時至今日在朝鮮學校上學的女兒與其同學,在上學途中仍不敢公開穿著學校制服,擔心受襲。即使近年來年輕的三、四代移民紛紛入籍日本或與日本人通婚歸化,但仇恨問題仍然存在。
將要消失的民族身份
在與朴實先生訪談的最後,他提到京都市政府已定案要在今年將京都藝術大學搬入崇仁地區並進行都市更新。被差別部落與在日朝鮮人的歷史,也有可能就此在連帶的都更中遭到掩蓋。
但朴實先生並沒有打算放棄在崇仁地區,持續進行讓大家了解在日朝鮮人文化的社區運動。他在 30 年前成立的社區組織,直到今天都還在舉辦能讓社區所有人參與的韓民族文化體驗活動。
「我想和在日朝鮮人,還有被歧視的日本人一起,和所有的人一起,成為一種力量,一起創造出新的文化。」
朴實先生如此說道。也確實,不論是曾經不睦的部落民族群,又或者日本的極右派團體,他們都與崇仁地區的在日朝鮮人共同生活於京都。
族群的融合或許無法在一朝一夕得到成功,在日朝鮮人的人口也因為歸化與認同改變正逐年下降,但以自己所認同的身份活著,是不應該被否定的基本人權。「在日朝鮮人」族群很可能最終在未來消失,但族群歷史仍值得被好好記錄。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特別報導】「我也想當日本人!」被歷史留下的「在日朝鮮人」是誰?為何至今仍飽受歧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韓半島永遠的異鄉人:在韓出生長大,卻被韓國人要求「滾回中國」、「不要假裝台灣人」的韓國華僑
作者簡介:
姜冠霖,台灣韓國情報站由來自台北及首爾兩名政治領域出身的年輕人,成立於光州民主運動四十週年的 2020.05.18 。隨著全世界的民族主義極右浪潮、中美對抗加劇,情報站認為台韓關係、台海及朝鮮半島問題有著超乎想像的重要性及相互影響性。情報站希望透過雙邊搬運台韓消息、轉譯專家評論、發佈己身投稿以增進台韓彼此理解、協助大家接收更多台韓資訊。 追蹤臺韓情報站 Facebook 知道更多台韓報導、活動資訊、評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