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臺大退學人數創新高,哪裡出問題?
作者:Dr.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新聞報導,臺灣大學連續 3 年退學人數創新高,比例最高的包括生命科學院、生物資源農學院、工學院和理學院等。另一則新聞則指出,被退學的學生中,因成績原因被退學只有 8%,其他絕大多數的學生則是因興趣不符,或想念其他熱門科系的原因,才選擇退學。
每年約有 10% 的臺大新生會退學重考,目標希望能考進醫學牙醫、電機、和資工科系。校方認為,這是普遍社會認定念上述科系待遇出路更佳,而影響學生退學的意願。
臺、美高等教育大不同
不同於臺灣大學錄取率近 99%,且據內政部統計通報,社會中有 53.9% 的人都有大學學歷。美國平均大學錄取率則為 68%,且僅有 37.5% 的國民有大學畢業。
因此,對美國人來說,擁有大學學歷不是必然,而念大學往往也不是長輩要求或脅迫的路徑,而是經過多次討論,考慮學貸和家人資助多少,才做出的決定。兩者教育制度各有優缺點,但是美國制度的好處之一,在於它的彈性和空間,給予跨行學習或轉行永不嫌晚的開放性。
在當小留學生之前,語文一直是我相對擅長和喜歡的科目,數理則從來不是我的強項。只是當時來美國,即便國中時因為虎媽的努力而順利接軌正規班英文,究竟在當時還是我的第二語言,到高中時英文寫作的文法用字和土生土長的族群還是有所差異。
因此,在申請大學時,文科主修不是我的選項,反之即便數理不是我的專長,但至少阿拉伯數字或化學符號無論哪國語言都通用。亞裔在美國刻板印象中是數理很好,但我也偷偷懷疑,是不是因為英文是許多亞裔的第二語言,無奈之際只得朝數理發展。
「誤入」高難度科系
美國教育雖說從小到大教你認清自身喜好的重要性,並且給予孩子選擇,但並非每個高中生都知道清楚知道未來的方向。我當初申請時也相當迷惘,撇除文科以外也不太確定要念什麼,因而聽從某位長輩建議,他告訴我當時正是生物科技崛起的年代,小小的 DNA 或蛋白質能改變世界,也就這樣選擇了分子生物當主修。
然而,一念之下才發現難到爆炸, 當我念文科的室友們整天參加電影首映會,兄弟姐妹會的趴踢、明星演唱會和看球賽等,我則在埋首苦讀,只覺得生物像個難懂的語言,讀書和成績的重量幾乎快把我壓垮,除了曾在一堂生物期中考後拿紅字後哭著走回家,也曾重修課程好跟上同儕腳步。
猶記當初的我還充滿臺式思維,沒想過轉系,覺得沒念完就放棄代表失敗。我後來慢慢搞懂生物,也學會選對教授,也找到跟我一樣用功的革命夥伴一起念書討論,在這之中慢慢找出分子生物有意思的地方。
不過,我也必須持平地說,當時最主要的目標,其實是希望能找到在美國生存的工作,又因為喜歡和人相處,喜歡幫助人的感覺(我知道是老梗理由)而對醫療產生興趣,就這樣申請牙醫學院。
題外話,那名長輩後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後才告訴我,「啊我現在才知道妳主修的全名是『細胞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and cell development biology),我當初想的是另一個,你這門非常難念耶!」讓我在聽到的當下感到哭笑不得。
花時間探究所長的「黑馬」們
一本曾被比爾蓋茲(Bill Gates)推薦,也同時登上紐時暢銷排行榜冠軍《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書中寫到,腦神經科學家奧吉.歐格斯(Ogi Ogas)曾和哈佛教育部門合作展開「黑馬計畫」,研究在領域專精,對其領域及其充滿熱情的非直線型成功人士。
這項研究旨在了解這些成功人士是否有跨領域的經歷,結果發現,他們確實絕大部分都走過蜿蜒道路才達到頂尖巔峰,而他們也普遍以為自己是異類。根據研究,在 50 名專業領域熱愛的成功人士,就有 45 名有過轉行摸索、非直線前進的經驗。雖然在其他人眼中,他們這樣跳來跳去是危險的,但其實這也是正常的。
對此歐格斯表示:「這些『黑馬們』之所以擁有富足的職涯,是因為付出一定時間摸索,想當醫生律師博士沒什麼錯,但是在你知道適合與否前就一頭栽進去,其實是頗為危險的⋯⋯。」
書中舉個案例,一名叫做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學生對寫作擁有熱情,卻因為擔心當全職作家無法填飽肚子,而選擇念了哈佛醫學院。不過,他對行醫過程感到痛苦,即便醫學院順利畢業,還是重回寫作生涯。最後他在醫學院的知識,撰寫出大家都熟知的《侏儸紀公園》和《急診室的春天》,還為此拿下 124 座葛萊美獎。
了解自己志趣所在
申請大學前,鮮少有人高中就篤定未來想做什麼。我身邊大部分的人都靠打打撞撞,好些年日才釐清自己喜歡、擅長、好奇的面向,這是個長遠的摸索過程,可能在畢業後仍持續著。H 是我的朋友,一如大部分的亞裔女孩被要求努力念書拿好成績,她大學主修小學教育,畢業後跑到韓國教小朋友英文 3 年,卻覺得這似乎不是她要的。
H 在韓國的時間愛上爵士樂,回美後加入爵士樂團玩一陣子,自學彈奏幾年。後來她在醫院當志工時發現對小孩依舊有感覺,於是轉念兒童職能治療,這時的她已年過 30,卻覺得終於找到充實穩定,同時也是頗有成就滿足感的職業。
不過,像我念了一個困難又跟我不合拍的主修,人生也沒因此完蛋。我現在的工作,確實也跟分子生物八竿子打不著,相似的點也只不過是工作後,整天使用理科腦。雖說喜歡和病人相處的感覺,但卻總覺得缺少什麼,也是因為沒念文科的遺憾,也讓我誤打誤撞走上寫作這一途,也意外開啟我閱讀的習慣。
我的自發性閱讀發生在當牙醫後,在這其中發現和我興趣專長合拍的面向是心理。若重新來過,我會希望大學能主修心理學或心理生物學。藉由吸收心理學資訊和書籍,我學會更多溝通技巧,在工作時能迅速看出並幫助和緩病人內心的焦慮。同時也幫助我在教會參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志工服事,以及帶領不孕症的支持小組。
抄捷徑,有時反而會壞事
臺灣教育習慣幫孩子篩選最快最順遂的捷徑道路,除了讓孩子少浪費時間走冤枉路,也要讓他們走在能找好工作、賺大錢的捷徑上。不過,這其中的問題之一,是不太允許失敗摸索、甚至是轉系轉校的空間。美國對於律師醫師牙醫等專業,都是學後制,用意是希望能在大學時好好摸索後,再踏入專業領域的大門。
我的牙醫系同學們在入學之前,有的念碩士、有的環遊世界、有的在當工程師,也有的念戲劇音樂。無論背景,只要搞定基本科目,並且顯示出想念牙醫的決心,學校通通張開雙臂歡迎。
回到臺大學生退學議題,無論是退學重考或待下來,其實都沒對錯。如果你今天是退學重考者,撇開父母期待和賺多少錢,我希望你是為自己重考,或許考慮見習,看醫學牙醫資工這些職涯,是否適合你的個性專長和興趣。
如果今天念的不是最有感或擅長的領域的人,也不要為此感到灰心。人生很漫長,我祝福你在不停碰撞的過程中,能找到發光發熱的面向。那些看似蜿蜒曲折的路,最終也可能會在意想不到中,成為下一階段的養分。
人生鮮少是一步登天,而是不停摸索和學習,祝福那些在彎繞路徑中的你,在經歷碰壁嘗試之後,得以守得雲開見月明。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臺大退學人數創新高,哪裡出問題?──在美國當牙醫,臺、美高等教育差很大原因出在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一張圖讓你秒懂台美教育差異?──我所經歷的美國教育,完全不是這樣
美國大學文憑值多少──花了將近 500 萬的這四年,會是你人生的資產還是負債?
作者簡介:
我是 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UCLA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NYU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