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將召開 學者:減碳經費遠超過預期千億元
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 )11日在亞塞拜然舉行,已宣示參與2050淨零碳排的台灣,雖然沒有機會正式參與大會討論,學研界仍投入會議議題研究,作為國際佈局之台灣廠商的重要參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5日指出,學者專家普遍認為今年COP29的討論以財務與資金分配為重,但資金最終如何落實到減量與調適行動,才能幫助各國調適氣候風險,並敦促各國提出更嚴格的國家自訂貢獻實現減碳承諾,是最大的討論。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哲良指出,根據去年的COP28盤點,減緩與調適需要的資金超乎預期。無論是已強調許久的減緩與調適行動、或是COP27確認建立的損失與損害基金(氣候補償),都需要鉅額資金來協助開發中國家轉型。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出的氣候財務目標設立於2009年,當時已開發國家承諾在2020年後,每年提供開發中國家1,000億美元來因應氣候變遷。劉哲良強調,隨著時間推展,累積了更多的評估後發現「每年1,000億美元明顯不足」,需要建立新的財務目標來支持各項轉型,這也是今年的討論重點「新的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 on Climate Finance,NCQG)」。
劉哲良分析,氣候談判脈絡下、募集及引導資金的方式,大概可由三種面向來觀察。第一個是「捐款」,如同現存於氣候公約架構下的幾個氣候基金,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已開發國家捐助,但這非常仰賴已開發國家的捐款意願。第二個是「借錢」,因應捐助的資金仍不足以補足資金缺口,因此近年國際上積極呼籲各級金融單位將氣候金融納入核心業務,以綠色融資方式將資金引導至符合氣候目標的路徑。
他提出,第三個是由聯合國主導,成立全球碳市場,透過回饋碳權給已開發國家抵減減量責任做為誘因,把資金與技術引導到開發中國家,協助減量與減緩行動。
台灣大學防災減害與韌性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石婉瑜指出,去年COP28公布「阿聯酋全球韌性框架」確立全球調適目標的框架,今年的COP29預計討論更具體和標準化的評估方式,來檢驗調適缺口。
「然而調適面臨資金缺乏的問題」,石婉瑜說,有別於減緩議題可以引導資金投資新技術的發展,調適行動的經濟誘因較不足,該如何找到創新財源,也是今年討論的重點。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指出,今年的COP29被稱為「金融COP」,但重點不只是聚焦金融,也是達成守住升溫1.5度目標的關鍵。
趙家緯根據今年的排放差距報告評估表示,未來國際上碳費很可能達到每公噸200美元,因此報告提醒,成本在200美元以下的新減量技術都是可投資的對象。另外風能與光電的發電量與設置量,亦將是國際上評估能否落實減碳目標的重要指標之一。
趙家緯提醒,透過這次國際上在NDC的討論,我們該回頭去思考,台灣如何先提出更嚴格的2030減量目標,並後續落實目標,相關討論不能只在行政部門與智庫,更該在行政過程中與所有利害關係人一起討論,才是更好研擬NDC的方式。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聯電股價跌17%「獲利面板化是主因?」金控投顧開槍降評 日月光、友達、台光電目標價一次看
為小孩學籍遷戶口 結果地價稅變5倍「自己的荷包自己顧」專家:這個錯誤千萬別再犯!
台股急拉600點!聰明錢出手抄底 美大選利空鈍化 蔡明彰欽點2類股票成選後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