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會造成通膨?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夏秋之際,颱風經常拜訪台灣,日前就來了一個卡努,蔬果價格為之上漲,但這會造成通膨嗎?我們先來看經濟學上常常提及的兩個時期的通膨,以了解什麼情況才算通膨。

文■于國欽

第一個例子,1965年美國越戰逐步升級,美國的通膨率也逐月升高,1968~1970年這三年的通膨率平均達到5.1%,月資料甚至已超過6%,為期八年的越戰於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議落幕,通膨終於緩下來。

第二個例子,越戰甫落幕,接著以阿戰爭又起,國際油價大漲,自1973~1982年美國每年的通膨率都超過6%,月資料甚至出現14%的漲幅,可以這麼說,越戰時期係戰略物資的需求劇增,屬於需求拉動型的通膨,而石油危機是油價飆漲所致,屬於成本推動型的通膨,兩者共同點是為期甚長,有十年之久。

只能算是物價波動

同樣,颱風也會讓通膨率大漲,1990年楊希颱風撲台,重創農作物,通膨率一度升破6%。1994年提姆、道格兩颱風接連登陸,通膨率瞬間飆高,8~10月依序是7.0%、6.7%、5.1%。最令人難忘的是1996年,被稱為「副總統兼行政院長」級的賀伯颱風席捲全台,農產品全數泡湯,通膨率應聲跳到5%,而2007年柯羅莎颱風造成蔬菜減產,也讓通膨率連兩個月超過4%。

這樣看來,颱風確實會推升通膨率,而且有時這個通膨率也會創10年新高、18年新高,好像有山雨欲來之勢,但這樣算是通膨嗎?和越戰、石油危機這兩個時期一比,我們會發現颱風所引發的物價上漲期間不長,只有短短一、兩個月,與越戰、石油危機為期十年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因此颱風所引發的物價上漲,只能算是物價波動,而不能稱為通膨,因此也就不能以通膨壓力升高加以形容了。

廣告

何以如此?因為每一次通膨率的升高,都有不同的原因,越戰期間,戰略物資需求升高,在供給追不上需求的情況下,通膨的現象就發生了,不過,由於是需求過熱造成的,此一時期美國經濟相當強勁。而隨後的石油危機年代,油價大漲數倍,原油不僅能產製汽油,也能產出各類石化原料,產業關聯度之高,為各業望塵莫及,此物一漲,百物皆漲,許多廠商無法承受成本這種漲法,紛紛倒閉,美國分別在1974、1975、1980、1982出現經濟衰退,這個通膨因此得名為停滯通膨(stagflation),此一成本推動型的通膨,與越戰時期需求拉動型的通膨,一個導向繁榮,一個陷入衰退,自然有天壤之別。

漲價原因、時長學問大

那麼,何以颱風所推升的通膨率在一、兩個月後就緩和?這是因為這類通膨率升高的原因是蔬果,尤其是蔬菜,而蔬菜復耕只要三、四個月,待新播種的蔬菜收成時,供給一回升,價格就大跌,以1996年的賀伯颱風為例,8月通膨率升至5.0%,隨著蔬菜復耕上市,9月就降至3.8%,次年連1%都不到,由此可知,颱風是掀不起通膨巨浪的。

總而言之,物價上漲的背後各有原因,漲得高不見得是通膨,還得漲得久才算。

小檔案■通膨率(inflation rate)是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年增率,一般說來,一個經濟社會有沒有發生通膨,要看CPI的漲幅是否具顯著性(例如大於3%)、持續性(漲得夠久,一兩年)、普遍性(食衣住行育樂,各項皆漲)。

小檔案■1996年賀伯颱風之所以稱為「副總統兼行政院長級」,因為其造成的農作物損失達到148億元,與平常20、30億的農損相比高出甚多,在蔬果短缺,加以預期心理影響下,自然會帶動相關物價上漲,不過,由於蔬菜復耕很快,通膨率也很快就回到正常水平。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泥認購飛宏私募 攻儲能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
台積赴日設廠拍板 化工股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