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IC設計產業 2021大躍進

據TrendForce整理,2021年中國IC設計市場產值達4,877.5億元人民幣,年增20.4%,主要受惠於中國半導體自主化政策引導,加上缺貨漲價潮帶動。其中,2021年營收超過1億元人民幣以上廠商數量大幅上升至413間(2020年289間),意即原本不少中型IC設計廠商在客戶關係的經營已漸趨穩固,以及由龐大內需市場帶動,並在2021年晶片漲價潮中皆有受益。

TrendForce表示,業者多集中於京津環渤海、長江三角洲、中西部地區,是營收成長主要動力來源;營收成長最多的城市依序為濟南、天津、南京。而衰退最多的則是深圳市,由於此處為華為海思據點,受美國制裁後,導致深圳IC設計產業規模在2021年大減46.4%,連帶使整個珠江三角洲產業貢獻營收跌落往年第一。

從應用類別來看,據TrendForce整理,2021年中國IC設計廠商以消費性應用的間數最多、銷售金額最高,而通訊領域業者間數變多,銷售金額排名卻下降至第二,年衰退37.5%,主要是因過去通訊類IC設計廠商是以海思居於領導地位,但在美國制裁力道持續擴大下,通訊晶片研發、投片生產與銷售受限,促使海思轉向顯示驅動晶片相關產品。在此發展趨勢下,另一家通訊晶片大廠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展銳,則成為中國在通訊領域領導廠商,不過目前僅以中低階手機AP為代表性產品,與海思銷售額仍有差距。

類比晶片則成為銷售金額成長幅度最高的應用領域,年成長達230.5%,功率元件次之,年成長152.8%。由於2021年8吋晶圓產能緊缺下,各種晶片紛紛漲價,類比晶片反而因價格較低的特性,漲價空間彈性致使漲幅可觀,包括聖邦微、思瑞浦、芯海科技、晶丰明源、士蘭微、芯朋微、富滿電子、上海貝嶺、矽力杰等廠商,2021年營收皆亮眼。

中國IC設計大廠動態

(一) 華為海思

華為海思受美國制裁的嚴重影響,造成華為2021年營收估計下降近3成,自海思因美國制裁而導致晶片無法製造後,Kirin系列晶片已無法投片1年之久,庫存也近乎見底。華為為穩定軍心,2022年承諾將對軟體和數位能源技術加大投資,也就是持續「鴻蒙+歐拉」投入(鴻蒙Harmony OS:可相容Android應用程式的跨平台分散式作業系統;歐拉Euler OS:面向數位基礎設施的開源操作系統),並發展清潔能源與推動傳統能源數位化雙輪驅動,為求開闢另一蹊徑,降低對晶片、硬體的依賴,重塑為軟體廠商。

(二) 紫光集團

北京紫光集團朝向多種晶片領域發展,晶片業務主要包括三大領域,包含其一,長江存儲為主的記憶體;其二,紫光展銳為主的手機晶片;其三,安全晶片。紫光展銳的4G手機AP發展動向在2022年備受關注,主要是因包括Qualcomm、聯發科等廠商已逐漸將重心從4G轉移至5G,加上中國品牌廠商在品質可兼顧下,會以國產化晶片為優先考量,因此紫光展銳的手機AP將成另一種選擇。此外,紫光集團旗下半導體公司-紫光國微在2021年12月10日公告《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管理人關於紫光集團等7家企業實質合併重整案戰略投資者招募進展情況的公告》,確定由智路資本、建廣資產作為主導方,組成聯合組織,為紫光集團進行重整,600億元人民幣重整方案戰略投資資金,預計將於2022年第一季底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智路資本在2021年12月也收購台灣廠商日月光在中國的4間工廠,已完成交割並將其更名為日月新集團,因此未來紫光集團將透過智路資本,直接或間接與日月新集團有更深入的封測代工合作。

(三) 豪威集團

豪威集團全名為豪威集團-上海韋爾半導體,帶領上海區域銷售額成長至中國第一,在中國已上市半導體設計廠商領域,其總體營收排名第一,主要產品為感測器(Sensor)、類比晶片(Analog IC)、顯示驅動晶片(DDIC)、觸控暨顯示驅動晶片(TDDI)、CMOS影像感測器(CIS)等。豪威的CIS為全球市占第三,在2021年手機市場走強之際,2021年第一~三季合計營收年成長31.1%,為183.1億元人民幣;2022年隨著汽車朝電動化、智慧化推動下,車用CIS保持高速成長。

中國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新車達到Level 2以上等級新車滲透率達20%,並隨著滲透率逐步提升,每輛車搭載的CIS將有大幅提升空間,預計2022年全球車用CIS市場需求為2億顆,年成長達3成,而豪威也將直接受益於整體需求的提升。此外,豪威的TDDI也在CES 2022展推出新產品-TD4377,可支援1080 FHD與144Hz的更新率,應可銜接前一代產品-TD4375,打入中國手機品牌市場。

(四) 兆易創新

北京兆易創新是中國NOR Flash和MCU晶片設計的龍頭廠商,同時布局NAND Flash、DRAM、Sensor等產品,2021年第一~三季合計營收達63.3億元人民幣,年成長99.4%,營收近乎翻倍。2021年缺貨潮席捲全球,MCU是缺貨最嚴重的品項之一,國際大廠包括Renesas、Infineon、NXP、ST等MCU大廠,因疫情、罷工、暴雪、火災等因素,產能受到諸多限制,此時市場需求持續強勁,兆易創新的MCU也就因此受惠。

兆易創新的MCU乃基於Arm Cortex-M與RISC-V架構,在110nm、55nm、40nm製程節點都有產品布局,且新產品以40nm為主,於工業(能源電力、工業自動化)、醫療設備、安防監控、汽車儀表、影音娛樂、T-BOX、家電等領域皆有成長,2021上半年兆易創新的MCU產品實現營收7.97億元人民幣,年成長達222.1%。目前第一顆車規級MCU產品已送交製造(Tape Out),預計2022年實現量產,屆時中國車廠將有機會採用。

(五) 匯頂科技

深圳匯頂科技主要產品為指紋辨識晶片,2021年由於手機市場對指紋辨識的搭載需求降低,指紋辨識晶片價格承壓並出貨量下滑,匯頂前3季度營收年衰退達19.3%,營收為41.4億元人民幣,不難看出,指紋辨識已淪為紅海市場。2021年第四季由於策略布局考量,目前匯頂僅在台灣保留採購、市場調查等業務活動。

2022年匯頂戰略方向仍圍繞在「物理感知、數據處理、無線傳輸、數據安全」四大領域,需留意的是若僅以生物辨識為基礎進行創新實乃不易,如何擺脫指紋辨識的紅海市場,調整產品組合,將是匯頂的當務之急。

陸半導體貿易逆差續擴大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資料,以2021年1~11月中國半導體進口額達25,154億元人民幣;出口額8,928億元人民幣,顯示出半導體貿易逆差持續擴大。TrendForce表示,該資料充份反映隨著終端應用市場復甦,中國品牌商、經銷商、代理商依然加大力度採購國際大廠晶片,顯見中國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依存度依然相當高。

TrendForce認為,中國若要降低對國際大廠晶片的依賴有三大觀察點。其一,最上游的IC設計需要求品質更加穩定,以與國際大廠同質化的產品競爭。其二,在地緣政治影響下,中國IC設計走向將以成熟製程產品為主。由於華為和中芯國際受限於美國實體清單禁令,使其餘業者意識到14nm以下先進製程發展上將受到限制。故除了持續發展高階晶片外,目前許多業者陸續在記憶體如DRAM/NAND/NOR FLASH、功率離散元件(Power Discretes)、射頻(RF)元件、類比晶片(Analog IC)、顯示驅動晶片(DDIC)領域,皆花費鉅資投入研發,2022年應能逐漸獲得斬獲。

其三,缺貨漲價潮仍將退去,IC設計產值不易出現高成長。2021年第一~三季只要投入的產品符合市場所需,大多數中國IC設計廠商的財務表現都相當出色,產品組合優化、缺貨漲價等情況都帶動獲利提升,但此情況在2021第四季~2022年第一季陸續出現差異化,即使是同一種晶片族群,其應用領域的缺貨程度表現不一。在消費電子市場,部分產品需求逐步鬆動,但中國IC設計廠商大宗仍以中低階消費電子產品相關晶片為主,對工業級、車用級產品相對較缺乏,2022年中國IC設計總體產值成長力道仍有待觀察,可能不易再度創造20%以上年成長幅度。(本文作者為TrendForce分析師曾冠瑋)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通路共享 全聯全家電支結盟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
豪宅、第三戶房貸 調高利率地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