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該怎麼辦?頭暈、臉色蒼白...30秒自我檢查
疲倦、心悸、臉色蒼白,可能是缺鐵性貧血。該怎麼治療?如何補鐵?
誰容易得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類型,也是女性普遍的問題。據衛生署國民營養狀況調查,台灣13至34歲女性普遍缺鐵,美國的統計則指出,15%經期的婦女、30%的孕婦有缺鐵性貧血。
女性容易得缺鐵性貧血,主要是體內儲存的鐵質,會因為每次經期耗損,尤其是有子宮內膜異位或肌瘤問題的女性,月經出血量常比其他女性多,更容易貧血。此外,腸胃道潰瘍出血、痔瘡流血,甚至癌症,都是缺鐵性貧血的可能病因。
缺鐵性貧血另一類原因是攝取量不足或身體需求量加大。孕婦、3歲以下嬰幼兒、素食或為瘦身節食的人,還有老人家,是缺鐵性貧血的高危險群。
孕婦因為胎兒需要從母體獲得鐵質幫助成長,所以需要更多鐵。3個月∼3歲嬰幼兒容易因牛奶的鐵質不夠,又沒有適時添加副食品而貧血。高雄醫學大學在台灣南部調查發現,有30%的嬰幼兒缺鐵。茹素或節食的人鐵質來源常會不夠。台大醫院營養師郭月霞則觀察到老年人牙齒不好,吃得少再加上嚼不動肉類,容易有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症狀
缺鐵性貧血雖不會致命,卻影響生活和小孩的學習品質。
因為鐵是人體製造紅血球中血紅素的必要礦物質,假使沒有足夠的鐵,血紅素合成不足,紅血球攜帶氧氣運行到各組織的量不夠,造成組織和器官缺氧,人就容易疲倦、頭暈、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血壓降低、也會影響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針對5千多名學生的研究發現,缺鐵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女,數學成績比較差。
不過,多數缺鐵性貧血患者和劉書琴一樣,是從體檢驗血才解開長期體力不繼的謎底。
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義芳解釋,缺鐵性貧血多半是因長期慢性失血或鐵質攝取不足,日積月累的結果,人體有代償機制,缺鐵時會自動增加食物中鐵的吸收,除非體內鐵質儲存量已經過低,否則可能沒有明顯感覺。
其次,缺鐵性貧血症狀和許多疾病類似,所以病人常會因為某一症狀找不同科就醫。例如常覺得心悸而掛號看心臟科;頭暈目眩找耳鼻喉科或家庭醫學科想辦法。或者像35歲的陳美玲因胸悶、心跳得很快,到住家附近診所做了心電圖、照了胸部X光都看不出異常,轉到醫院掛心臟科驗血,才發現是缺鐵性貧血,進一步到血液腫瘤科治療。
簡單的貧血自我檢查
血液科醫師建議,如果常覺得體力差、頭暈、心悸、臉色蒼白,不妨先自我檢查:站在鏡子前翻開眼睛下眼瞼,觀察下眼瞼顏色;或者翻開下唇,查看齒齦和下唇黏膜色澤。
如果蒼白缺乏血色,最好至血液腫瘤科檢查。醫師除問診外,也會抽血檢查血紅素、紅血球大小(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紅血球比較小)、血中鐵含量多寡,診斷是哪一種貧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