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內外壓力所淬鍊而成的韌性供應鏈

千古詞帝南唐李後主曾書寫悽美佳句「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當了多年皇帝的李煜依舊不識干戈,難怪成為亡國之君!

美中大國博弈將地緣政治推上了產業舞台、還成為主角,不僅是商管教授們不熟悉的黑天鵝,也是在傳授策略知識時也不得不補的課程內容。大國有大國的玩法,中、小型國家也有另類因應之道,近期俄烏邊境的紛擾不僅把大國牽扯進來,連歐洲一干國家都弄得神經緊繃,深怕在通膨烏雲罩頂下,一個擦槍走火的軍事衝突再加一片能源價格的烏雲。

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對於能(資)源的價格的衝擊,進而產生連鎖反應改變既有的工業生產,也對於躉售、批發到零售的秩序造成四十年全球化發展中前所未見的紊亂現象,最終影響全球經濟表現,長鞭效應中的鏈結強度與韌度都是關鍵。

自從新冠疫情後,建構韌性供應鏈的倡議甚囂塵上,甚至很快地從構想到實踐全面展開,為了因應日趨嚴重的供應鏈斷鏈挑戰。中華航空在2021年創下營運新高、航海王令人稱羨的年終獎金背後,是歷史機遇中的偶然,也是在一條又一條供應鏈中,致力維繫不斷鏈的協力管理所締造的必然。建構韌性供應鏈的外部壓力主要來自上述地緣政治的不確定因素,但過去四十年來建構的全球供應網絡在新的時代面臨另外三大挑戰:氣候災難、淨零排放和獲利緊縮。

首先,瑞士再保險統計顯示極端氣候的確相當嚴峻,2019年天災災損總計540億美元,2020年暴增至760億美元,暴增40.7%,相較之下,2020年人禍造成的損失則是70億美元,只有天災的不到十分之一。2020年總損失達830億美元,是1970年以來排序第五損失慘重的年份,這數字尚未包括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損失理賠,因為新冠疫情的損失還需要更久時間評估。氣候災難所造成的供應鏈斷鏈如何恢復,並保有營運韌性?企業內部或許有「企業持續營運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的規範,但紙上作業和實務之間的掙扎仍舊是企業獲利高下的關鍵因素。

廣告

第二重壓力來自淨零排放的新趨勢。只要好好分析各項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從原料、零件、模組、系統到成品的運輸軌跡,不難發現過去四十年的全球分工,將是下一坡淨零排放的改革重點。全球化交織出龐大的長程運輸網的成本主要是被具有人口紅利的世界工廠攤銷掉,然而四十年來的分工架構,卻未納入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成本。

COP26總結了近三十年來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呼聲,終於喚醒了各國政府、企業與消費者對那些隱性成本的重視。問題是各國沓雜的步調如何邁向一個共同的目標?供應鏈調適如何回應淨零碳排的永續訴求?都仍在瞎子摸象,例如企業在盤查溫室氣體時,多聚焦在範疇一(scope 1)及範疇二(scope 2),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的企業85~90%的排放量都源於範疇三。碳關稅開徵在即,台灣廠商迄今搞得懂新的遊戲規則者幾希!

第三重壓力是獲利緊縮所造成的創新投資不足。通用和福特汽車於2月初都三令五申警告經銷商不得漲價,目的自然是保住當前通膨壓力下品牌與消費者共體時艱的企業形象,扮演好良好的公民角色。問題是無所不在的供應鏈價格上揚,總是要有企業吸收;白臉由品牌業者扮演了,黑臉誰要犧牲?巨幅上揚的運費如何分攤?生意往來的供應鏈關係在彼此的脆弱與擔待中苦撐著。創新或許是一個解方,例如,無人貨機新創企業Nautilus從香港到洛杉磯只要15~23個小時、報價10.6萬美元,完勝從香港空運20萬磅貨物到洛杉磯只需15個小時,價格是60~80萬美元,若走船運耗時21天、只需4萬美元。「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耳熟能詳的勵志箴言在科技上找到了創新的應用,問題是能否順利進入美國海關?清關後的陸地運輸是否紓解?近期在美加邊境,因是否注射疫苗引發汽車產業的斷鏈,又是一隻無法靠科技解決、來亂的黑天鵝。

在科技民族主義的陰影下,建構韌性供應鏈所需的大動干戈,能否在歷史縱深與全球格局中,找到最適解?霸主將是那些找到最適解的企業與其上下游供應鏈,他們將在下一個世界產業秩序成形之際,坐擁鳳閣龍樓。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研院:台灣明年通膨會破2%
養地怎麼認定? 動工合理期間出爐
hold不住!最賣進口車也漲了